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北宋是散文创作的繁荣时期,当时有一大批散文作者追随欧阳修、苏轼,创作散文。他们虽然文学成就不及欧、苏,但也是北宋文坛的重要组成部分。毕仲游就是其中之一。毕仲游参加学士院考试,苏轼为主考官。同试者有黄庭坚、张耒、晁补之等苏门弟子。苏轼独异毕仲游之策问,擢为第一。同时代的苏辙、范纯仁等人也对毕仲游的散文赞誉有加。可见毕仲游的文学造诣颇高,在北宋散文发展中占有一席之地。遗憾的是后世对毕仲游的研究极少。本文将对毕仲游其人及其文学创作作一个初步而系统的研究。 本文分为三个部分。由于前人对毕仲游的研究极少,毕仲游其人其事不为大家所熟知,因此第一部分对毕仲游作了简单介绍。毕仲游的曾祖毕士安乃真宗时同中书门下平章事,毕氏因此成为当时望族,与毕氏结亲的多是知名之士。毕仲游一生未能显达,多在地方任职。然而他吏材突出,多有政绩;并且能够恪守家风,廉洁纯正。毕仲游有《西台集》二十卷,部分作品散佚。《历代名臣奏议》中有14篇未曾收入《西台集》。《宋诗纪事》收有毕仲游一首七绝,亦未收入《西台集》。第二部分对毕仲游的思想进行了研究。毕仲游充满政治热情,不仅对台谏、用人、冗官等政治现实问题发表了自己的看法,还对“正统”、“封建郡县”等封建社会的政治命题进行了论述。毕仲游为元祐党人,但在旧党内部的“蜀洛朔党争”中采取了中立的态度。毕仲游所接受的教育为儒家教育,儒家思想是其思想的根本,因此毕仲游极为反对佛教。然而毕仲游并非醇儒,道家思想对其有一定影响,另外长期的地方官生涯使其思想中多了务实的成分。第三部分对毕仲游的文学创作进行了研究。在文道关系上,毕仲游比之前人更为重视“文”的重要性。具体到经术与诗赋的关系上,毕仲游力图恢复诗赋取士,提高诗赋的地位。毕仲游的诗文理论有其独到之处。毕仲游重视史学,强调史家之文与文人之文的不同。其诗歌理论与当时的诗歌理论相一致。但古文理论较为落后,过于强调复古。毕仲游的散文创作取得了很大的成就,其散文特别是论说文与传记文具有较大的文学价值。毕仲游诗歌成就虽不及散文,然亦有一定的文学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