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型冠状病毒肺炎临床特征与预后分析

来源 :福建医科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snailswuya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回顾性分析新型冠状病毒肺炎(Corona Virus Disease 2019,COVID-19)的临床特征及影响其预后的因素。方法:收集湖北省中医院2020年1月1日至2020年2月7日所有符合纳入标准的COVID-19患者113例。分别收集患者性别、年龄、基础疾病等病例资料。根据《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的肺炎诊疗方案(试行第五版)》,将纳入患者进行临床分型。组间差异采用独立样本t检验、Mann-Whitney U检验、χ2检验以及Fisher精确检验进行分析。采用Kaplan-Meier法对影响COVID-19预后进行单因素分析,使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影响COVID-19预后的独立危险因素。结果:根据纳入标准收集COVID-19患者113例,其中普通型73例、重型40例,平均年龄51.39±16.54岁,中位住院时间16天。常见的临床表现有发热(102/113,90.27%)、咳嗽(48/113,42.48%)和疲乏(24/113,21.24%)。88.29%(98/111)患者出现淋巴细胞减少,其中重型患者出现淋巴细胞下降较普通型患者更为普遍(97.50%vs 83.10%,P=0.050)。与普通型患者相比,重型患者谷丙转氨酶(32.18±24.30U/L vs 23.42±17.77U/L,P=0.012)、谷草转氨酶(35.90±16.80U/L vs 25.42±19.14U/L,P<0.001)、γ-谷氨酰转氨酶(32.68±25.68U/L vs25.36±27.76U/L,P=0.024)、总胆红素(10.46±8.17umol/L vs 7.22±2.78umol/L,P=0.008)、C反应蛋白(52.03±39.27mg/L vs 26.59±31.82mg/L,P<0.001)、乳酸脱氢酶(272.41±82.14U/L vs 194.87±65.22U/L,P<0.001)水平均较高,白蛋白(36.15±4.19g/L vs 38.04±3.80g/L,P=0.014)较低,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113例患者中93.81%(106/113)接受抗病毒治疗,61.06%(69/113)接受丙种球蛋白治疗,62.83%(71/113)接受糖皮质激素治疗,94.69%(107/113)接受中药治疗。通过对影响COVID-19预后的可能危险因素进行Kaplan-Meier分析,发现临床分型(P=0.002)、年龄(P=0.001)和性别(P=0.031)对COVID-19预后有影响。合并基础疾病(P=0.225)、淋巴细胞降低(P=0.267)对预后无明显影响。对相关因素进行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糖皮质激素(P=0.125)、抗病毒药物(P=0.973)、丙种球蛋白(P=0.413)对COVID-19的预后无明显差异,部分患者可能从中药治疗(P=0.019)中获益。结论:基于本研究数据表明,COVID-19是一种严重传染性疾病,不同临床分型直接影响预后,普通型的预后优于重型。年龄(55岁以下)和性别(女性)可作为预测COVID-19预后与转归较好的指标。迄今为止尚无有效治疗方法,但包括中药在内的综合治疗对改善COVID-19的转归及预后是有益的,需要进一步探讨。
其他文献
目的评价新型冠状病毒肺炎(COVID-19)肺炎和非COVID-19社区获得性肺炎(CAP)痊愈患者肺部损害的超声表现之间的差异。方法选择连续性居住在国内的24例COVID-19肺炎痊愈患者和同期连续性32例非COVID-19 CAP痊愈患者,痊愈后半年前瞻性地采用改良肺部超声检查法、HRCT、肺功能检查、肺纤维化血清标志物检测,对肺部损害进行评估,评价两组患者的肺部损害差异。结果1.24例COV
研究目的:探讨小剂量尿激酶溶栓联合肝素抗凝与单纯肝素抗凝在中高危肺栓塞患者中有效性与安全性的研究。研究方法:回顾性分析福建省立医院2013年6月至2019年6月期间收治的肺栓塞危险分层为中高危肺栓塞患者81例,31例予小剂量尿激酶溶栓联合肝素抗凝定义为A组,50例为肝素抗凝治疗定义为B组。比较2组治疗后疗效、不良事件发生率及预后情况。应用SPSS 25.0统计学软件进行数据处理,两组中计量资料以均
目的本研究拟探讨有吸烟史的男性COPD患者在稳定期及急性加重期血浆脂质谱的变化,同时与非COPD对照组进行对比,以了解COPD不同阶段的脂质分子生物标志物。方法收集27例稳定期COPD、27例AECOPD、21例非COPD对照组患者的外周血血浆,采集包括年龄、吸烟史、身体质量指数等基本信息及肺功能指标。通过非靶向液相色谱-质谱联用技术(Liquid chromatograph-mass spect
目的:本研究的目的在于分析非高危急性肺栓塞患者延迟诊断的常见因素,并探讨影响非高危急性肺栓塞患者预后的因素。方法:本研究回顾性分析2015年7月至2020年01月于福建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确诊的肺栓塞患者,根据《肺血栓栓塞症诊治与预防指南2018版》诊断标准,选取符合纳入标准的非高危急性肺栓塞(acute pulmonary embolism,APE)患者159例做为研究对象。将研究对象分为延迟诊
目的:分析急性肺栓塞患者CT肺动脉造影的Qanadli肺动脉栓塞指数与患者的一般情况、临床症状、血清学检查、临床危险分层及治疗方式、预后的相关性。方法:本研究回顾性分析2015年7月2020年1月因呼吸困难、咯血等在福建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就诊并应用CT肺动脉造影(computer tomography pulmonary angiography,CTPA)确诊的124例急性肺栓塞(acute p
背景吸入性肺炎(Aspiration pneumonia,AP)指患者不慎吸入口咽部物质或胃内容物无法排出,吸入物在下呼吸道或肺部积聚而诱发的感染。与非吸入性肺炎相比,AP是一种更严重的肺炎,AP与ICU住院率、住院死亡率、住院时间和住院总费用增加显著相关。目前国内外通用的AP诊断主要取决于三个方面:明显的吸入病史、吸入的危险因素和典型的影像学表现。由于缺乏特异性AP诊断实验室标记物,因此早期诊断
研究目的探讨定量HRCT对慢性阻塞性肺疾病(COPD)患者的诊断价值,以及与COPD患者肺功能严重程度、血液炎症及血气指标之间的关系;阐明血液炎症及血气指标是否可作为HRCT确认的肺气肿、小气道疾病的生物标志物,以及定量HRCT参数与COPD肺功能指数之间的关联。研究方法对51名COPD患者及20名正常对照组进行HRCT呼吸双相扫描,图像自动分析测量呼吸相定量HRCT参数,如低密度衰减区域百分比(
目的通过比较气道一氧化氮水平在不同慢性气道疾病中的差异,探讨气道一氧化氮水平在慢性气道疾病的临床意义。方法纳入2019年10月至2020年11月于福建医科大学附属第二医院就诊的245位受试者,慢性阻塞性肺疾病(Chronic obstructive pulmonary diseases,COPD)患者72人,支气管哮喘(简称哮喘)患者86人,非咳嗽变异性哮喘(Cough variant asthm
【目的】:特发性肺纤维化(IPF)是一种原因不明的慢性,进行性和纤维化的肺部疾病。其发病率呈逐年上升趋势,无特效药,其预后极差,严重影响患者的生存质量。IPF好发于老年人,有研究认为机体衰老是IPF的重要危险因素之一。因此,我们探索IPF与衰老相关的发病机制尤为重要。NAD(+)依赖的去乙酰化酶Sirtuins参与了衰老的过程,也在纤维化中起重要作用。但是Sirt7与IPF发生发展的关系,迄今国内
目的:(1)探讨肝硬化合并门脉高压症患者肠壁通透性的改变及与炎症的相关性;(2)寻找预测和评估肝硬化门脉高压症患者合并感染的易感因子;(3)门脉高压对肠壁巨噬细胞及细菌移位的影响。方法:(1)收集2018年01月至2020年03月在我院住院确诊肝硬化患者81例作为研究对象,其中24例无门脉高压症非感染状态的肝硬化患者入选A组;27例门脉高压症非感染状态的肝硬化患者入选B组;30例门脉高压症合并感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