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背景与目的脑卒中具有高发病率、高死亡率、高致残率及高复发率的特点。无论是在发展中国家还是发达国家,脑卒中是导致人口残疾的首要原因,大量的卒中后残疾患者给家庭、社会带来了巨大经济和精神负担。因此积极寻找与脑卒中预后相关的因素,进而改善其预后,降低致残率显得日益重要。目前H型高血压即伴有高同型半胱氨酸血症的高血压与脑卒中发生的关系已经比较明确,但与其预后的关系尚未确立。本研究的目的是探讨H型高血压与缺血性脑卒中预后的关系。方法连续纳入2009年1月1日至2011年1月1日入住郑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神经内科的缺血性脑卒中患者,全部经头颅CT或MRI明确诊断。入院当天使用美国国立卫生院卒中量表(National Institute of Health Stroke Scale, NIHSS)对患者进行神经功能缺损评分,并记录患者基线资料和与缺血性脑卒中预后可能相关的因素。在患者发病后6个月进行随访,并评估患者改良的Rankin (Modified Rankin scale, MRS)评分。统计分析使用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共纳入患者634例,6月随访失访32例(5%),死亡28例(4.6%),女性197例(32.7%),男性405例(67.3%),高血压病343例(57.0%),糖尿病163例(27.1%),高脂血症142例(23.4%),房颤24例(4.0%),冠心病17例(2.8%),短暂性脑缺血发作(Transient ischemic attack, TIA)史37例(6.1%),卒中史117例(19.4%),吸烟史208例(34.6%)。年龄范围:(19-92)岁,平均年龄为(59±13)岁,入院后同型半胱氨酸平均水平为(19.09±11.19)μmol/L,入院后空腹血糖范围:(3.00~25.57)mmol/L,平均血糖为(6.11±2.69)mmol/L,入院收缩压范围:(90~210) mmHg,平均收缩压为(143.85±20.79)mmHg,入院舒张压范围:(57~160) mmHg,平均舒张压为(87.37±13.56)mmHg。接受抗血小板聚集治疗523例(86.9%),抗凝治疗35例(5.8%),中成药治疗514例(85.4%),康复治疗127例(21.1%)。6月随访MRS≥3分者145例(31%)。高同型半胱氨酸血症组与非高同型半胱氨酸血症组患者在年龄、性别、高血压发生率上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单因素分析结果显示:高血压、高同型半胱氨酸血症、年龄、糖尿病、高脂血症、房颤、卒中史、抗血小板聚集治疗、抗凝治疗、入院NIHSS、入院空腹血糖、入院收缩压、入院舒张压13个变量与6个月预后相关。经Logistic多因素分析得:当高同型半胱氨酸血症界值为10μmol/L,H型高血压与缺血性脑卒中6个月MRS评分无相关性,高血压与高同型半胱氨酸之间的交互作用无统计学意义;当高同型半胱氨酸血症界值为15μmol/L, H型高血压与缺血性脑卒中6个月神经功能预后相关(P=0.012, OR=2.566,95%CI为1.299~5.357),高血压及高同型半胱氨酸血症之间存在正相加的交互作用(超额相对危险度(RERI)、交互作用归因比(AP)和交互作用指数(S)分别为:0.683,26.61%,1.59),其它影响缺血性脑卒中预后的因素有:年龄、卒中史、入院NIHSS、入院舒张压。结论1.当高同型半胱氨酸血症界值为15μmol/L, H型高血压与缺血性脑卒中6个月神经功能预后相关,是缺血性脑卒中预后的危险因素;2.当高同型半胱氨酸血症界值为15μmol/L,高血压与高同型半胱氨酸共存时对缺血性脑卒中6个月神经功能预后表现为正相加交互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