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共利益的实现模式研究——兼论当代中国公共利益的实现

来源 :南开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yexianyang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本文以公共利益的实现为研究对象,旨在对公共利益的实现作一番较为全面的阐述,揭示出研究对象的内在规律,以达到对研究对象的准确认识。要研究公共利益的实现模式,首先就必须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对公共利益的内涵作一般的把握,解决“公共利益是什么”的问题。其次必须探讨公共利益包含哪些内容,解决“什么是公共利益”的问题,如果不了解公共利益所具体包含的内容,就无法具体探讨公共利益的实现问题,甚至连公共利益这个范畴都无法准确把握。第三,公共利益的实现作为人类的实践活动,是一个合规律性和合目的性相结合的活动,公共利益的实现体现了人类社会在尊重社会客观规律的基础上对“美好生活”的追求,因此有必要基于当前市场社会的现实,对公共利益的实现模式进行自觉的把握和设计。第四,只从一般意义上抽象地把握公共利益的实现模式是没有意义的,甚至无法揭示公共利益实现的内在规律,因此,以一个历史的视角探讨公共利益的实现问题是必要的。第五,理论的分析、历史的回顾不是研究的根本目的,理论总是要应用到实践中去,否则只能是纸上谈兵、无所裨益,因此,在对研究对象的相关问题进行梳理与分析基础上,自然就联系到中国当下的公共利益的实现问题。第六,现实总是充满无奈,当前公共利益的实现总是存在这样或者那样的问题,但是不能否认,人类的发展终归是一个不断进步的历史过程,对未来社会进行畅想,然后反观现实问题,对研究探讨当前的公共利益实现问题是必要的。因此,本文研究的具体结构是:  第一章主要评析了历史上思想家们对公共利益及其实现问题的探讨。中国古代对公共利益及其实现问题的探讨,主要围绕“公私之辩”、“义利之辩”展开,儒家、墨家、法家和道家等主要流派都围绕公共利益进行了探讨,甚至是激烈的交锋。西方思想家对公共利益及其实现问题的探讨,大致可以划分古希腊罗马时期、中世纪、文艺复兴和近代四个时期。古希腊罗马时期的思想家主要从“公共善”及其实现的角度来探讨公共利益,把公共利益理解为“公共善”。西方社会进入漫长的中世纪之后,基督教神学思想占据统治地位,以宗教神学来解释政治活动的意义,从宗教神学的角度来探讨公共利益及其实现。源于西欧的商品经济发展,促使了人们在思想上的解放,掀起了伟大的文艺复兴运动,这一时期的思想家极力论证个人欲望的合法性,对公共利益的理解也从“公共善”转变为现实的共同福利。近代西方思想家秉承了文艺复兴时期的传统,从现实的共同福利的角度来探讨公共利益的实现。以往的思想家们总是抽象地谈论公共利益及其实现,因而没有很好地解决公共利益的实现问题。马克思从“现实的人”的实践活动出发探讨了公共利益的本质,认为公共利益和个人利益是辩证统一的。在阶级社会,私有制造成了个人利益与公共利益的对立,公共利益以一种自发的形式存在,国家维护的主要不是公共利益,而是统治阶级的阶级利益。要自觉维护公共利益就必须消灭私有制,建立“自由人的联合体”的社会。  第二章在吸取学界有益的研究成果基础之上,阐述了公共利益概念、公共利益的内容,辨析了公共利益与相关概念的区别,并探讨了个人利益与公共利益的关系。该章将公共利益作如下定义:公共利益是在一个开放的共同体内,以不侵犯少数人正当的生存和发展所需的价值为前提的、不特定多数人的生存和发展所需的价值,这种价值具体表现形式有物质形态的价值、制度形态的价值和精神文化形态的价值。简单来说,公共利益就是在一个开放的共同体内,以不侵犯少数人正当利益为前提的不特定多数人的利益,具体内容包括公共物品、社会秩序、公共精神。该章比较了公共利益与国家利益、政府利益和集体利益的异同;指出了公共利益与个人利益应该是对立统一关系。  第三章设计了公共利益实现的理论模型,具体包括公共物品供给的一主多元机制、社会秩序供给的双重耦合机制和公共精神培育的三方协同机制。本文认为,在公共物品的供给方面,应该在政府主导下实现政府与市场的合作、政府与志愿事业组织的合作、志愿事业组织与市场的合作。在社会秩序供给方面,根据权力和权利在社会秩序产生中的作用不同,把社会秩序分为权力秩序与权利秩序。其中,根据社会规范的形式不同,权力秩序又可以分为德治权力秩序和法治权力秩序;权利秩序又可以分为习惯权利秩序和法律权利秩序。权力秩序是德治权力秩序和法治权力秩序耦合的结果,权利秩序是习惯权利秩序与法律权利秩序耦合的结果。一个良好的社会秩序应该在此基础上实现权力秩序与权利秩序的优化耦合。在公共精神的培育方面,市场对公共精神的培育具有双重影响,公民社会对于公共精神的培育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政府在公共精神的培育上也可以发挥不可替代的作用,因此应该建立三方协同机制来培育公共精神。  第四章主要探讨了公共利益的历史实现,并进行了评析。由于政府与公共利益具有天然的联系,本文根据政府在公共利益实现中的作用,将公共利益的实现模式划分为统治型公共利益实现模式、管制型公共利益实现模式和正在兴起的服务型公共利益实现模式。在此基础上,根据公共利益的不同内容,即公共物品、社会秩序和公共精神,分别探讨了各种模式的具体特点。由于服务型公共利益实现模式正在兴起之中,在实践中并没有完全成形,在对服务型公共利益实现模式的探讨中,本文主要是对其理论模型进行分析。  第五、六、七章主要是对当代中国公共利益的实现问题进行了探讨。第五章探讨了当代中国公共物品供给问题,回顾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公共物品供给的情况,分析了当前中国公共物品供给的现状及存在的问题,并根据公共物品供给的一主多元机制,对完善当前中国公共物品的供给提出了建议和对策。第六章探讨了当代中国社会秩序的供给问题,回顾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社会秩序供给的情况,分析了当前中国社会秩序供给的现状及存在的问题,并根据社会秩序供给的双重耦合机制,对完善当前中国社会秩序的供给提出了建议和对策。第七章探讨了当代中国公共精神的培育问题,回顾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公共精神的历史变迁,分析了当前中国公共精神的发展趋势及困境,并根据公共精神培育的三方协同机制,对当前中国公共精神的培育提出了建议和对策。  最后,探讨了马克思关于未来社会公共利益的实现模式。认为,马克思通过“重建个人所有制”消除了个人物品与公共物品的矛盾,从而从根本上解决了公共物品的供给问题;通过建立“自由人的联合体”消除了权力秩序与权利秩序的矛盾,从根本上解决了建立合理的社会秩序问题;通过“人类解放的实践”恢复了意识形态的公共性,从根本上解决了公共精神的培育问题。
其他文献
陆九渊所开创的心学流派如理学史上的一朵奇葩,对中国学术、文化甚至社会的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陆九渊哲学作为心学的最初形态,不断为后人所关注和阐释。本文尝试以“本心”释
学位
本文通过确立“相信意识”的基础地位来走出意义混乱的困境,并在以“相信意识”为前提的情况下重新整理了意向性、事实与价值、归纳法之间的关系,为意义重构提供了一条新的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