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三国演义》是我国第一部章回体小说,流传至今,一直为读者所喜爱,从陈寿编写的史书《三国志》、宋代的“说三分”,元未明初罗贯中写成《三国志通俗演义》,明清时代《三国》小说的定型,直至今日,《三国》小说多版本、多语言以及相关题材的影视剧传播。毛纶、毛宗岗父子的修订在三国故事的文本传播乃至三国文化传播中起到了里程碑式的重要作用。毛评本的出现使《三国》脱离了话本的影子,走向了成熟的历史小说,还改变了《三国》在文本传播中三百年的沉寂状况。所以研究毛氏对《三国》的修订是非常有价值的。然而,纵观历代学者对毛本的研究状况,对其评点研究居多,而修订研究相比之下重视不够。并在这些修订研究中,学术界大多着重于对其“拥刘反曹”思想的批判,并认为毛氏的修订在艺术上是功大于过,而思想上是过大于功。这些观点基本上都是站在当今社会思想与审美观的角度来评判毛氏父子的。本文在以往学者研究的基础之上,全面总结对毛氏修订研究的成果与不足之处,还原毛氏所生活的明未清初这个时代,深入分析毛本修订与传播的主客观因素。本文将毛氏的修订工作分为回目修订、诗文修订、语言修订、情节修订、评点修订等五大部分,并结合《凡例》中的十条修订内容,通过嘉靖本与毛本的对比,系统总结毛本修订的成果与得失。在以往的研究中,有的是对以上五大部分的一个方面进行分析,有的是将这些杂糅在一起,以期总结毛氏修订的艺术成就与思想价值,有的将修订研究参杂在评点研究之中来述说。总之,对于毛氏的修订研究并未有专著,而大量的论文又过于片面,缺乏系统性。因此,梳理前人成果系统总结毛氏的修订工作也是本文研究的重点。毛氏的修订对《三国》的文本传播起了很大的推动作用,文章深入分析总结毛本修订及其广泛传播的原因,其中包括明清时期的社会文化状况、毛氏父子本人的教育背景与思想素质、当时知识分子在民族矛盾尖锐期的身份认同、市民阶层的转变对小说的需求,以及印刷出版业的发展等,这一系列因素都在共同作用于毛本的形成。可以说,毛本不仅仅是毛纶父子的再创作,也是明清时代的产物,同时也是千百年来历代读者、听众、观众、艺人、戏剧创作者共同的智慧结晶与文化选择。毛本的修订在《三国》传播史上起到承上启下的作用,是中国文学史一笔宝贵的财富。本文的研究不免有许多不足与疏漏之处,希冀此文抛砖引玉,对进一步研究毛本的修订工作有一定的借鉴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