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伦特的政治之思 ——基于行动概念的一个哲学考察

来源 :南京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zwj10191021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行动”问题是阿伦特政治思想贯彻始终的主导性问题,亦可以说是其政治思想研究的核心线索。在政治层面上,无论从早期对极权主义要素和起源的分析还是到晚期对美国共和危机的思考,阿伦特都始终将“行动”作为克服政治危机和宪政危机的关键,而在哲学的层面上,无论从早期对“积极生活”的内部区分还是到晚期对“沉思生活”的阐释,阿伦特实际上都是力图通过其政治行动的“剧场”理论以克服传统政治哲学对“行动”概念的遮蔽。对于阿伦特来说,政治即行动,而行动即是本真政治的核心要素,行动包含两方面的含义,一是“去显现”,它表明行动者通过其“言行”切入世界,彰显自身的差异性,从而揭示自身为“谁”,此即“本真能在”,二是“在一起”,它表明行动内含政治交往和政治沟通的尺度,蕴含着他者的维度,此即“本真共在”,而正是行动之“能在”与“共在”构筑了本真政治的基本框架。在阿伦特看来,行动与公共领域紧密相连,在公共领域中不仅包含着行动者,而且还包含着旁观者,正如一个剧场中,既有演员也须有观众,作为旁观者的观众虽伫立于行动者之旁进行思考、凝视、审美、判断,但是他们的“观看”并非与行动无涉,他们的观看乃多数性意义上在他人伴随下的“判断”,他们的观看乃是“不行动的行动”。因此,即使是沉思生活也始终与政治保持着最为紧密的关联,正是在这个意义上,阿伦特的思想乃政治之思,她思政治,她政治地思,她努力将对政治的理解递归到古希腊原初政治思想的路径之中,从而迈开政治之思的返还步伐。正基于此,我们将问题指向阿伦特的“行动”概念,梳理并审查阿伦特行动之思的缘起、阐释、扩展、递进、“转向”、关系等问题,并探究行动之思的内在统一性问题,而对以上问题的探索都将效力于对阿伦特思想之“根本指向”即政治之思如何可能的回答与揭示。关于“行动”概念的缘起,此部分涉及的是阿伦特如何将她的思想摆置在对行动概念的揭示之上,我们将看到,在政治和哲学层面上,阿伦特的政治之思被双重奠基。在政治层面上,极权主义的“虚假”政治与犹太人自身政治属性的缺失共同“造就”了二十世纪最大的政治灾难,而正是对这一历史事件的分析使阿伦特产生了政治究竟为何的追问,而从哲学层面上,阿伦特看到了传统政治哲学对“积极生活”和人类事务始终抱有的恶意,看到了行动概念在政治思想史中逐步被转译、被曲解、被遮蔽的全过程,她要做的就是重建“自足”的行动概念和显现的公共领域,而正是从亚里士多德的poiesis和praxis的区分中,阿伦特找到了一条本真政治之构建的适己之路。关于“行动”概念的阐释,这一部分涉及到对阿伦特行动概念的关键性理解和区分,但是正是在这个问题上,研究者们产生了大量的争论,第一种观点认为阿伦特的行动概念显然存在前后的转折,因此行动概念需要“区分对待”,而第二种观点则认为阿伦特的行动概念是一以贯之的,需要的是“整体把握”,而两种观点内部又有着各种差异性的理解。在我们看来,阿伦特的“行动”概念应该被“整体把握”,行动的内涵是“表演的”、“争胜的”、“争议的”,它们均包含于阿伦特行动之“剧场”理论的整体脉络之中。关于“行动”的扩展,行动概念并非孤立,它始终与公共性、自由、权威、真理等概念想联结,同时,由于行动本身具有的脆弱性,阿伦特又引入了政治之承诺、神学之宽恕、历史之叙事和行动者之判断能力作为行动之内在保障,正是在这个意义上,政治行动的概念得以扩充,而行动的意义区域也不断得到延展。关于“行动”的递进,在艾希曼审判之后,阿伦特开始从对行动之公共领域的探索走向精神之私人领域的探索,从对如何对抗“极端之恶”走向如何克服“平庸之恶”,从对公共道德的阐释走向对私人道德的阐释,对阿伦特而言,行动者不仅需要行动,而且需要思想和判断,行动是我和他人在一起,而思想则是自我和自身在一起,无论是公共领域还是私人领域,都需要“言谈”和“对话”,而苏格拉底正是处在行动与思想之间、政治与哲学之间的“典范”。关于行动的“转向”,我们看到在其政治之思的早期阶段,阿伦特将她的目光聚焦在“积极生活”的内部区分,以及行动概念的建构之上,但是在艾希曼审判之后,尤其到晚期的《精神生活》,她关注的是则对思想、意志和判断的阐释,于是在某些研究者看来,阿伦特政治思想内部产生了一种“断裂”,这种断裂导致阿伦特从前期行动者的“代表性思考”进入到后期旁观者的“回溯性判断”,从积极生活进入沉思生活,从行动跃入沉思,而我们的的工作即是通过层层分析剖析“断裂”说的失当之处,我们的观点是“延续”说才真正符合阿伦特政治思想发展的整体路径。在“行动”与“思想”的关系问题上,我们看到了一条潜伏在阿伦特政治思想中的海德格尔之根,看到她的政治之思和海德格尔纯粹之思之间的关联与差异性,基于此,我们将展开阿伦特与海德格尔“争辩”的历史性图景,揭示她对海德格尔纯粹之思的扬弃。同时,我们将看到,他们的思想均溯源于那同一条希腊思想的伟大传统,但是却开拓出了两条差异性的道路,而正是这两条差异之路开启了围绕在二人思想之间的永久争论与话题。最后,我们将步入阿伦特政治之思的内在统一性问题,我们看到精神生活的三个基本要素思想、意志和判断在阿伦特政治之思的脉络中均具有内在的政治意蕴。其中,思想给行动和判断提供选择和判断的思想之物,思想乃自我和自身之对话;意志则是行动之自发性的源泉同时为判断提供内在的动力,意志乃我意愿和我不意愿的对抗与结合;而判断活动则是“精神上的、真正的政治活动”,它具有最基本的“他者取向”,它要求我们始终要站在他人的位置上思考,要求我们即使面对强制命令,也不放弃反思,判断乃“我—他”的多数性,正是在这个意义上,阿伦特的政治之思是前后一致的、统一的。从《人的境况》到《精神生活》,从“积极生活”到“沉思生活”,从行动到判断,从行动者到旁观者,阿伦特始终不断的在构筑其行动的“剧场理论”,始终不断的在完善其行动之公共领域的构建,始终不断的充实和丰满着她的政治之思,对她而言,在政治的后极权时代,每一个行动者都需充满勇气地肩负起自己的责任,不放弃行动,不放弃思考,不放弃判断,珍惜和维护我们存在的家园,这唯一可能的家园。
其他文献
随着我国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化,为适应时代发展的要求,教育部2017年颁布了《普通高中生物学课程标准(2017年版)》,为培养创新型人才提出了核心素养的概念。如何在课堂上落实生物学学科核心素养,以及如何改变传统的课堂教学方式成为一线教师和教育专家所关注的问题。本文采用文献研究法,案例分析法等,收集有关布卢姆教育目标分类学和教-学-评一致性的书籍、期刊、博硕论文等,先对相关理论进行梳理,分析布卢姆教育目
菲利普·罗斯(Philip Roth,1933-)是当今美国文坛最引人注目的作家之一。他在长达半个世纪的写作生涯中,保持了旺盛的创作精力,著述颇丰。在罗斯的小说里,不少主要人物沉浸在对往事的冗长回忆和讲述之中。以往的罗斯研究往往将这一独特的现象与自传的考察联系在一起,而忽略了记忆的多样性及其承载的社会、历史和伦理价值。鉴于此,本论文借助记忆研究的相关理论来研究小说人物记忆是如何形塑和重构族裔身份、
拓扑学是数学的分支,主要研究几何图形或空间在连续改变形状后还能保持不变的一些性质。拓扑学的概念也逐渐被引申到其他学科领域,比如生物学、计算机科学及物理学等。在物理学中,量子霍尔效应、量子自旋霍尔效应和拓扑绝缘体的发现彻底改变了人们对凝聚态物理的认知,也激发了人们对传统波系统拓扑现象的研究。在光学领域,人们通过旋磁光子晶体、双各向异性超构材料以及耦合光波导等方法在二维空间实现拓扑相变。由于声波方程和
城市交通系统是开放的复杂系统,而交通状态是交通流在特定时间、空间上所表现出的一种分布形态。然而,人们对城市交通系统运行时空状态的认识缺乏充分的了解,使得交通拥挤的控制和缓解措施存在一定的盲目性。随着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城市交通检测数据的获取更为快捷。但是如何通过交通检测数据的分析和处理,对城市交通状态的时空特征进行识别和度量,为城市交通管理提供更有价值的信息,成为急需研究和解决的问题。鉴于此,本文
太阳系外行星(简称系外行星)的探测与刻画是近三十年来最热门的天文学领域之一。自从1995年第一颗围绕类太阳恒星的系外行星被发现后,系外行星的形成、演化、宜居性等一直是天文学家们关注的研究课题。行星作为生命存在唯一已知的载体,其宜居性受其距宿主恒星的距离(是否位于主星宜居带)、行星类型与物理特性(是否为类地行星)等属性的影响。此外,行星所受宿主恒星的辐射也是对类地行星宜居性有重要影响的因素之一。因此
戴维·哈维,作为新近在西方有较大影响的、具有全球视野的、复杂的、深刻的晚期马克思主义理论家,对于中国学界来说并不十分陌生。无论在国内后马克思主义有关空间转向的研究中,还是在文学评论、美学理论、人文地理学研究、城市社会学研究还是政治经济学的相关讨论里,无论其社会空间辩证法、时空压缩、新帝国主义批判具体论点,还是空间研究的整体路径,都受到学术界不同学者的关注。应该说,在今天的激进政治话语中,哈维占据着
汉传因明是以汉语为载体的佛家论辩逻辑。汉传因明的研究中有很多争议的问题,例如同品、异品的概念、除宗有法说、因明的逻辑性质等。对于这些问题的探讨有一定的学术意义和学术价值。在对汉传因明与逻辑的关系、汉传因明形式逻辑的研究简单概括和以形式逻辑进行研究、解释因明的方法提出批评的基础上,对当代因明研究中同异品定义的分歧进行全面剖析,诠释了历史上同异品的几种不同定义。本文以同品、异品的概念分析入手,引入因明
肉鸡是一类被广泛用于商品化生产鸡肉的鸡的总称,它也被认为是一种研究肌肉生长的理想模式动物。与蛋鸡相比,肉鸡拥有更多更粗的肌纤维,其成肌细胞表现出更强的增殖能力和迟缓的分化能力,而导致这种特殊发育的原因尚不清楚。为了解决这一问题,我们研究了 microRNA可能参与的肌肉表型分子机制。通过基因芯片和定量PCR技术,我们发现肉鸡肌肉中miR-199-5p含量较为丰富,并且无论是对于肉鸡还是蛋鸡的成肌细
骨质疏松症是由于骨代谢失去平衡,骨吸收的速度超过骨形成,造成骨量的降低和骨骼微观结构的退化,进一步引起骨骼机械强度的降低引发各处骨折的慢性疾病。骨质疏松症分为原发性和继发性。随着人口老龄化的加剧骨质疏松症越来越严重的威胁着人类健康并占据大量社会资源。据统计,当前全世界有每30个人中有一个患骨质疏松症,其中绝经和雌激素水平的降低引发的骨质疏松症是老年妇女最主要的多发病之一。而临床有效的激素替代疗法却
薇拉·凯瑟(1873-1947)是美国杰出的小说家之一。近年来,随着文学理论多元化趋势的加强,凯瑟研究亦呈现多元化的特征,其中,文化批评视角成为近十年来凯瑟研究的主流。凯瑟及其文学创作也因之被还原到她所处的历史文化背景之中。于是,凯瑟与现代文化之间的互动便成为评论界关注的焦点。然而,无论凯瑟与现代文化之间的互动有多么密切,一个不容忽视的事实就是,凯瑟善于从不同的文学传统中汲取精华,进而开创自己的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