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青花瓷釉面结构特征、演变(老化)规律及其在科学鉴定中的作用研究

来源 :天津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bolen9999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古代陶瓷的科学断代与鉴定是随着现代仪器在考古学中的应用而发展起来的跨学科跨领域的研究,目前已经有热释光法、X射线荧光光谱法等方法获得了业内的肯定和应用。对于古陶瓷中的重要门类青花瓷来说,尽管围绕其元素组成建成了较为完善的标准器数据库作为鉴定的依据,但是对结构特征的研究还较为薄弱,限制了其在青花瓷断代和鉴定上的应用。本文以古代青花瓷的青花斑、次生物以及透明玻璃相三个方面为研究对象,通过光学显微镜(OM)、扫描电子显微镜(SEM)、傅里叶变换红外吸收光谱(FTIR)等技术手段,从材料学研究角度出发,开展其结构特征与结构演变(老化)规律研究,为其在科学鉴定中的应用打下基础。(1)通过对明中后期青花斑的测试分析,并与文献中对明早期青花斑研究和对青花料组成的研究相结合,发现青花斑在明宣德前后有较大的差别:明宣德之前的青花瓷结晶斑在显微镜下是以树枝状磁铁矿晶体为主,明宣德之后的青花瓷结晶斑以针状簇钙长石晶体簇为主,时代结构特征鲜明,可以作为断代的重要依据。(2)通过对清代青花瓷样本进行测试分析,发现釉面裂纹和气泡中均存在着黄褐色的次生物。釉面裂纹中的次生物主要是来自外界物质的沉积,包括土壤环境中溶于水的铁离子、酸根离子、腐殖质以及少量粒径较小的粘土胶体,结构上呈滩型,无颗粒感,且与釉面键合良好,人为土壤矿物掩埋无法形成该形貌的次生物;气泡中次生物是釉中铁元素的氧化产物,颜色从浅黄色到深褐色,通过人工热处理加速氧化的釉面气泡中形成的次生物均为黑色。这种人为老化与自然老化下形成的次生物的差别可以作为釉面微结构科学鉴定的重要依据。(3)通过对实验仿制青花瓷样本进行水热和退火处理,探究了老化过程中釉面微观结构和分子结构的变化,并与古代青花瓷釉进行比对分析,反推了古代瓷片的老化状态。发现青花瓷釉在上百年存放过程中,影响釉面分子结构变化最明显的是水的侵蚀,釉结构中碱金属离子和碱土金属离子与吸附在釉面的水发生离子交换,形成富含单羟基或者多羟基基团的水化层,也就是所谓的“包浆”。而相比来说,釉面自发弛豫造成的结构变化可以忽略不计。利用红外光谱峰位与水侵蚀程度的关系可以进行青花瓷新老的初步断定。
其他文献
吴嘉林1957年6月出生于陕西,1982年1月大学毕业后在焦作工学院任教.1984年调入煤炭部西安设计研究院工作.2001年11月底临危受命担任中煤国际工程集团武汉设计研究院院长、党
随着精益生产理念在中国各行业的研究以及推广,越来越多的企业尤其是汽车行业采用了混流生产模式,也就是均衡化的生产组织模式。这种生产模式下,针对业内共同面临课题:如何以
班级管理是整个学校管理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本文紧扣西藏学生实际,结合笔者多年的班主任工作经历,认为要加强对藏区中小学班级管理,首先要全面了解学生的基本情况,然后根据
目的:系统评价循证医学理念在临床实践教学中对医学生理论学习和实践效果的影响。方法:在中国知网(CNKI)、万方医学网和PubMed数据库中,检索循证医学在我国临床实践教学中应
解放前的川南地方社会匪患严重,土匪的破坏活动严重威胁农民利益。此时川南地方社会的主要矛盾不是地主与农民的矛盾,而是土匪与农民的矛盾。要动员农民,争取农民的支持,必须
王家岗地区位于东营凹陷南斜坡东部,是东营凹陷重要的油田区。该区沙四上亚段湖相碳酸盐岩发育,油气分布规律复杂。为降低勘探开发成本,搞清沉积规律,对研究区沙四上亚段湖相
融合媒介的诞生为视觉传播提供了新的机遇,其发展前景成为目前传媒业全球性的热点话题。如何提升传统传播模式和打造传播个性与价值,融媒时代的视觉传播面临新的机遇与挑战。
摄像测量技术广泛应用于各种精密测量和运动测量领域,本文以某新型推进技术竖直发射飞行器演示试验为应用背景,研究了在试验中如何利用单像机对飞行器运动参数进行摄像测量与
本研究以山西晋城市主要道路绿带为研究对象,调查20条不同等级道路(快速路,主干道,次干道)绿化的断面形式、分车带和行道树带绿化植物种类和生长状况,分析道路绿化植物的配置模式并运用AHP分析法对晋城市道路绿化的乔木灌木层植物进行综合评价,通过筛选得到具有较高优势和景观效果较好的树种。分析晋城市道路绿化所存在的问题,并提出优化建议。研究的主要结果如下:(1)对晋城市20条主次干道的断面形式进行调研,,
从文化传播的规律来讲,文化的传播总是从世界文化的制高点向其他区域蔓延,它不同于管理中的“木桶效应”的短板决定理论,而是一种文化传播的“水塔效应”和“灯塔效应”:只有在建
报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