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更新视角下长沙公共建筑外部中介空间设计策略研究

来源 :湖南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shenglove5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城市公共建筑外部中介空间是一种特殊的空间体系,同时也是城市公共空间的一部分,承载着大众的公共生活,包含日常出行、休闲、娱乐和工作等多种功能属性,但目前许多公共建筑外部中介空间存在诸多问题,如空间品质低、人行道被机动车侵占、公共基础设施不完善等。随着城市空间趋向饱和,中国逐渐步入存量优化时代,过去因城市化发展而遗留下的诸多现实问题制约着城市更新的进程,如何提高城市公共空间品质,如何引导城市朝着健康可持续的方向发展,以及如何重塑人们真正需要的空间成为当前急需解决的问题。近年来,微更新的相关实践不断出现在各个城市中,旨在通过柔和的、小尺度的织补形式将现有空间进行更新,这对城市公共建筑外部中介空间的更新提供新方向。
  本文以长沙公共建筑外部中介空间作为研究对象,选取中心区五一中路和河西麓山南路上的公共建筑外部中介空间,进行具体分析和对比研究,归纳现存问题,并总结出长沙公共建筑外部中介空间类型,然后针对这些问题及各类型提出解决策略,分别从宏观、中观、微观三个层面进行阐述,提出对应的更新策略。宏观层次是优化城市边界线型外围层级空间,注重整合城市公共空间;中观层次是丰富功能空间中间层级,提高建筑入口空间和建筑临界空间的品质;微观层次是营造精神空间内圈层级,从人的精神世界角度出发,将城市记忆和人的日常需求注入公共建筑外部中介空间的微更新中。最后,通过典型路段上的微更新实践进行说明,应用前面所提到的更新方法进一步验证。
其他文献
随着人民生活水平及医疗观念的提升,人们对医院建筑的要求也不断提高,不再仅要求医院具备相关的医疗救助功能,而对医疗环境、活动等候场所等有了更高的期待,以人为本的思想逐步贯彻于医疗建筑设计中。然而现有门诊公共空间中普遍存在的舒适度较差问题已经严重影响了使用者的看病就诊感受及门诊运行效率,提升门诊公共空间舒适度的呼声日益增高。因此,本文以医院门诊公共空间为研究对象,围绕使用者的舒适度体验进行研究,结合扎根理论关注全体使用者的内在需求,基于真实客观的事实,分析医院门诊公共空间舒适度的影响因子,对舒适度优化中影响因
近年来随着人们保护祠堂建筑的意识日益增强,对祠堂建筑的适应性改造也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但是在实践中依然存在着一些问题,如价值偏离问题、观念保守和观念激进问题、保护和利用的失衡问题等,因此如何改造祠堂使其适应新的使用需求,如何在改造中使祠堂建筑的保护和利用相平衡,这些依然是当前研究的重点。针对上述问题,本文基于空间句法和社会网络分析、SPSS数据统计分析的定量研究方法对湖南地区祠堂建筑功能空间的适
本文以湘西地区的传统村落和传统民居代表吊脚楼作为主要研究对象,运用AnsysCFX数值模拟技术探索湘西传统村落和传统吊脚楼在自然通风方面的传承价值,并对新农宅的设计和建设起到指导作用。
  首先,对本文的研究背景、研究目的和意义、研究对象和内容、研究方法等做了介绍,并对国内外研究传统村落和传统民居包括吊脚楼自然通风的文献进行了整理。
  其次,对湘西地区传统村落和传统民居包括的基本情况进行了介绍。包括湘西地区基本情况、湘西传统村落的分布情况和湘西传统民居包括吊脚楼的主要类型等。
  再次
历史街区更新改造一直是研究的热点话题。随着城市快速发展,城市中的历史老街巷建筑老化、活力衰退,而全盘否定式的大拆大建,不仅要耗费大量人力物力资源,模式化的现代建筑又缺失地域文化的表达。在此种情形下,以延续文脉的角度看待历史街区的更新问题,能有效提升街区活力,同时避免对历史街区的建设性破坏。
  本文以历史街区与文脉延续为出发点,以传承城市历史文脉、弘扬城市精神、坚定文化自信为目标,以特色文化符号和元素融入城市整体设计,突出历史文化底蕴在城市的创造性为研究方向,选取长沙市古潭街历史街区为研究对象,确立
随着城市化的快速推进,建筑的能源需求日益增长,实行“节能减排”并对建筑进行低能耗改造成为了必然的发展趋势,其中既有住宅是建筑低能耗改造的重点。而外墙又是建筑围护结构传热的重要组成部分,因此可以通过提高外墙性能来达到降低建筑能耗的目的。本文以湖南地区的气候为设计条件,对住宅低能耗改造中的外墙构造进行研究。
  首先,基于低能耗改造外墙构造的研究现状发现了目前研究存在的不足,从而明确了本文的研究目的。
  其次,以问卷调查和实地调研的方式对湖南地区住宅外墙的构造现状进行了宏观调研和微观调研,确定了
进入21世纪以来,随着现代社会全方位的高速发展,人们的需求随之从低层次的物质追求转移到精神需求上,文化艺术多元发展并相互交融,群众对于文化建筑的空间需求也更为公共化,促成了当代文化建筑高度共享的复合界面的形成。此外,随着建筑技术的高度发展,单一功能的文化建筑逐步融入新的功能,构成了功能的多重复合,最终形成文化综合体建筑这一新的建筑类型。然而,在文化复兴热潮和我国文化建筑综合体大量修建的背景之下,暴
以习近平主席为核心的党中央提出,必须牢固竖立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理念,建筑师在理论研究和实践创作过程中应当义不容辞地切实贯彻这一发展理念,积极寻找创新性的解决措施缓解城市发展与资源环境的矛盾。
  临时性建筑在我们日常生活中经常出现,却往往又容易被人们忽略。在倡导建筑向低碳节能方向发展的今天,临时性建筑也应该与时俱进,因此我们需要通过对临时性建筑设计的研究,使其摆脱以往简陋破旧的形象,达到生态环保的目的,发展成为符合时代要求的新型临时性建筑。事实上越来越多的实例表明,通过科学合理的设计
农贸市场作为城市空间重要的日常性公共服务设施,既是商业服务网络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构建社区邻里关系网络的场域。农贸市场本身自带流量属性,是城市活力的源泉与社会发展的动力,作为耗费城市居民时间最多的公共建筑,应该具有承担社区公共性和艺术性的能力。然而,在现实生活中,由于种种原因农贸市场成了年轻人不愿触及的场所和社区“脏乱差”的代名词,在城市规划上也往往被城市管理者所忽视。适逢长沙市政府大力开展历史城
在全球化进程奔涌的洪流中,我国城镇化建设飞速发展,众多传统城市面貌焕然一新,创作了大量地域文化建筑,它们不仅位于城市的中心位置,而且还是城市的文化名片,但在此过程中,地域文化建筑也存在崇洋、求怪、逐奢、贪大、趋同导致的地域文化意义缺失、地域历史文脉断裂的乱象。面对这一现象,本文试图探索将空间叙事方法引入到地域文化建筑空间设计中来,以期为解决全球化背景下地方文化缺失问题提供一种有效可行的创作思路,为
文化建筑代表着一个城市的文化理念和生活价值观,是文化传播的重要载体。随着当代社会的发展,人们的日常行为活动已呈现出多样化,人们对公共空间的数量与质量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因此当代文化建筑公共空间逐渐对城市与市民开放,并且成为了城市公共空间中的一部分,是公众进行日常文化活动的重要场所。而屋顶空间作为文化建筑公共空间的一部分并没有得到充分的发掘与利用。在开放性理念下探讨当代文化建筑的屋顶空间对建设更具有吸引力的文化建筑具有重要的意义。
  本文从屋顶空间开放性的角度出发,以提升当代文化建筑屋顶空间的场所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