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新中国成立以来,政府在全国各地大力推广标准普通话。由于中国拥有众多方言区,标准普通话在推广过程中与当地的方言接触逐渐形成具有特色的地方普通话。闽南语广泛应用于福建省南部,即闽南地区(包括厦门、漳州和泉州),标准普通话在闽南地区与闽南语交融形成独具特色的闽南地方普通话。近年来各地的地方普通话逐渐受到学者的关注,闽南地方普通话也不例外。大多学者主要关注闽南地方普通话的语音、词汇方面,较少关注语法方面,尤其是语气词的使用。本文主要针对闽南地方普通话的语气词进行分析,探讨语气词的核心语用功能,分析标准普通话语气词如何受闽南语影响而产生变化,以及闽南语语气词借入闽南地方普通话中产生的交际功能。本研究理论框架建构基于Grice的合作原则,Leech的礼貌原则,Brown&Levinson的面子威胁理论和Sperber&Wilson的关联理论等语用理论以及会话研究方法。基于这个理论框架,本文从在闽南地区收集的闽南地方普通话的口语语料中,筛选出使用上受闽南语影响和由闽南语借入的五个语气词,包括“啦”、“咧”、honnh、hannh和hennh;就这些词的话语标记特点,归纳出他们在不同交际语境中的产生的核心语用功能,同时探讨交际者如何透过语用原则与语气词的核心语用功能,推论出话语在不同语境中所呈现的各种会话隐含意义。分析结果显示,闽南地方普通话中的“啦”受闽南语影响已不只是标准普通话中“了”和“啊”两个语气词的连读,而是一个表示言谈单位结束的标记语,它在闽南地方普通话里的发展是一个逐渐的连续的过程,且“了”“啦”这两个语气词的连用已经有冻结成双音节语气词的迹象。“咧”则标记说话者和听话者的预期的对立关系。两个讲闽南语的人在用普通话对话时,他们使用“咧”可以加强认同和减小距离。研究也发现,除了他们的特殊语用功能外,交际双方在话语交际中也出现无意识的使用这两个词的情况,纯属语言习惯。从闽南语进入闽南地方普通话的三个语气词,三者的功能有一些区别,其中honnh具有邀请听话者参与协商的功能,hannh标记征求听话者的回应,而hennh则标记征求听话者的确认或证实。Honnh的使用满足了对话者交流之间需要不断协商的需求且可以拯救对话者积极或者消极的面子。此外,当honnh出现在叙述或者大段独白时,也可以作为填充或者不流利的标记,用来填充说话者因不流利或需要思考时产生的话语空隙。Hannh与标准普通话中的“啊”用法相似,但是“啊”没有征求听话者回应的功能。研究还发现,说话者的性别、年龄和教育背景也会影响说话者使用这三个来自闽南语的语气词的使用频率。通过本文的研究,笔者希望闽南地方普通话的研究可以受到更多的重视,且可以为其他地区地方普通话的语气词研究起到抛砖引玉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