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教育部自在中小学开设信息技术教育必修课以来,由于考虑到全国大多数地区的情况:各地经济发展水平的限制,师资队伍、设备投资等方面的因素,学生水平参差不齐,另外是从高中开始统一要求,教学起点很难确定,所以小学、初中、高中教材一直遵循“零起点”方案。但是北京市海淀区地处中关村高科技园区,又是全国首批信息技术教育实验区,早在2001年9月就在全区所有的中小学都开设了信息技术必修课,所以教材以“零”为起点显然不合理。根据海淀区的实际情况及多年开设信息技术课的经验积累,结合本区自身的特点,2001年海淀区信息技术教研室编写了小学、初中、高中信息技术课程衔接的实验教材,并于2003年和2004年先后完成了初中、高中和小学信息技术衔接教材的大规模修订改写。本论文作者先后参与了海淀区2001年小学教材的编写和2004年小学教材的改写工作,在教材编写、实际应用、调查反馈,深刻反思、教材改写的基础上,通过行动研究法和ISM法对海淀区小学、初中信息技术教材的衔接进行了研究。行动研究法是从实际工作需要中寻找课题,在实际工作过程中进行研究,由实际工作者与研究者共同参与,使研究成果为实际工作者理解、掌握和应用,从而达到解决实际问题,改变社会行为的目的的研究方法。其基本内涵是:由与问题有关的所有人员共同参与研究和实践,对问题情景进行全程干预,并在此实践活动中找到有关理论依据及解决问题的研究方法。行动研究法有三项主要特征:为行动而研究,在行动中研究,由行动者研究。教材是为了实现一定的教学目标,将构成教材的各种要素,根据它们相互间的关系所构成的一种系统,即所谓教材系统。在实现教材中各要素的系统化而构成教材的过程中,要素间的逻辑关系甚为重要。事实上,这种逻辑关系在教材中的排列顺序是可以有章可循的,而解释结构模型法(InterpretativeStructural Modeling Method,简称ISM)就是能确定这种顺序的比较典型的方法之一。通过研究,得出结论:这套海淀区信息技术教材的教学内容,小学采用的是螺旋式编排,中学采用的基本是模块化的直线式编排,但中小学教材整体采用的仍是螺旋式编排方式。小学是基础阶段,使学生初步接触信息技术,形成感性经验;初中是提高阶段,提高学生的信息技术应用技能,学习用信息技术解决生活与学习中的实际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