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随着城市化进程和土地扩张行为对自然生态环境产生广泛影响,城市生态系统对人类生存发展的支撑及服务功能面临重大威胁,生态城市规划与建设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通过规划来合理布局城市生态腹地,使其优先于城市建设用地,发挥生态环境功能,对于减小城市生态问题带来的威胁,协调人与资源、环境之间的关系具有重大意义。本文以“反规划”思想为指导,构建城市生态基础设施体系,提出在城市建设用地规划之前,令生态基础设施体系规划先行,以利于实现城市生态系统的平衡与稳定,并对其具体的规划方法进行研究。本文所构建的城市生态基础设施体系由环境功能设施、安全功能设施、游憩功能设施和文化功能设施组成,对这四种生态基础设施的布局方法一一进行探讨,并以沧州市为案例进行实证。借助ArcGIS,建立沧州市主城区生态基础设施数据库,利用地统计和空间分析模块辅助规划。结合缓冲区分析和DEM,对城市防洪脆弱区域进行分析,划定安全功能设施布局区域;采用费用距离法,结合交通道路网络及人口分布,对主城区公园可达性和服务效率进行分析,评价公园服务均衡性并划定服务盲区;分别对环境设施及文化功能设施格局进行矢量化和梳理,从系统角度对其进行布局。对沧州市主城区生态基础设施进行布局评价的结果以及空间规划建议如下:环境功能设施布局均衡、合理,建议增加东西向的连续性生态廊道;南运河、二支渠滨水地段及运东区西部为防洪敏感区域,划定其为核心防洪安全设施;游憩功能设施的服务辐射区域与人口分布不存在突出矛盾,30min内可达的服务区域占76.86%,居住于其中的市民比例达77.21%,但仍存在5.57%的服务盲区,针对服务盲区,建议在旧城区的运东南部居住区以及新规划的城西北部和运西南部居住中增加布局游憩功能设施;针对文化功能设施提出“一轴、三带、多点”布局方案。本文提出的城市生态基础设施布局方法体系体现了对传统城市规划方法的反思,对实现可持续的、环境友好型的城市发展道路具有重要意义。此外,以沧州市作为案例进行实证研究,也验证了该方法体系的合理性和可推广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