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经历了后现代主义的冲击,美学在当代曾一度衰落。解构主义美学和后现代主义美学消解了美的本质,否定了美的真理性,否认了美学的价值。法国当代激进左翼思想家雅克·朗西埃突破后现代主义美学的重围,不但重申了美学在当代的意义和价值,还创造性地重返“感性”在美学学科中的最初含义,确立了以“感性的分配/分享”(“le partage du sensible”)为核心的基于“平等”的当代政治美学图景。从古希腊巴门尼德的“存在”、柏拉图的“理念”,到中世纪神学完善的“上帝”和近代启蒙哲学至上的“理性”,西方理性哲学传统使得“感性”一直处于被压抑的命运。但感性维度一直潜在着,并随着近代和现代思想进程,逐渐突破理性权威。感性话语及其蕴含的审美之维在现当代无所不用其极。从现代直觉主义、唯意志主义、存在主义、弗洛伊德主义到后现代各种“事件”和话语(身体、语言、言语),从叔本华的“上帝远去”到尼采的“上帝之死”,从罗兰·巴特“作者之死”到福柯的“人之死”,感性话语的不断出场,并成为政治美学中人的解放与社会理想建构的途径、手段和目的。从马克思的“感性解放”、马尔库塞“新感性的重建”,朗西埃“感性的分享”,“感性”与现实的、解放的维度相结合,勾勒了现当代美学政治转向的图式。朗西埃正是从审美与政治关系的探讨出发,以“感性的分配/分享”所具有的普遍的共通感,重新定义了美学的概念,认为美学就是对可感觉经验的重构。在可感觉经验的重构过程中,使得那些在既有的秩序之内“不可见者”可见、“不可说者”可说,扰乱既定的感性分配秩序和结构,打破体制的限制,创造崭新的异质空间。朗西埃认为美学天然地就具有“平等”的意蕴,“平等”既是其价值观、又是方法论,更是他终极的审美追求。为此,朗西埃直接将“平等”纳入审美政治领域,直面经济全球化和西方资本主义的本质,深入挖掘感性的力量,赋予美和艺术以救赎的重任。可以说,朗西埃以解构的方式,冲破了西方传统哲学美学对总体、秩序和同一的追求,但却以建构的方式,追求着人类的平等的、审美的解放规划。本论文以朗西埃美学思想的核心关键词“感性”和“平等”进行文章的结构架构。从梳理“感性”“平等”的思想来源,到厘清其基本的核心概念,再到对朗西埃美学和艺术理论研究的总结分析,全文共分为5章。第一章阐述了朗西埃美学思想的主要来源,重点论述了其平等思想的历史语境和理论的逻辑演进,在梳理感性话语谱系之中,引出了朗西埃的感性话语范式;第二章从阐释“歧义”“歧感”“奇点”等朗西埃哲学美学的基本概念入手,探讨了其从身体出发的隐性生命美学构序;第三章从朗西埃美学的核心概念——“感性的分配/分享”的论述展开,重点探讨了其艺术的美学机制及其所影响着的美学的命运与走向演变;第四章从朗西埃“感性”分享的领域出发,阐述了包括文学、诗歌、影像在内的艺术形式所具有的平等的政治美学意蕴及其审美民主化进程;第五章从西方马克思主义者赋予审美的批判功能的论述开始,到朗西埃将审美的沟通功能与审美平等维度进行有效勾连的升级,着重论述了当代美学政治转向视域中朗西埃政治美学的思想价值,阐述了其对当代美学和文艺的推动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