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旅游地特色文化景观的游客多维感知研究 ——以书法景观为例

来源 :南京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nm680nm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全球化背景下,文化不断交流和融合过程中,文化认同显得尤为重要。同时,作为文化的重要表征形式和载体,文化景观尤其是传统特色文化景观能够在地域文化空间生产过程中起到一定的营造作用,且具有文化符号和资源符号的双重效应,其文化性、社会性、经济性和地方性都是当今文化旅游、文化地理等领域研究的重要内容。此外,环境美学的理论核心认为景观与环境存在不可割裂之关系,环境心理学则主要关注人与环境的相互作用,景观尤其是文化景观在人与环境的作用过程中起到了一定的媒介作用。然而,城市中的文化景观在建设中存在“文化趋同”、“符号贫困”等现象,致使地域文化景观差异性逐渐消失、文化面貌逐渐模糊,从而导致地方感、乡愁缺失。书法景观是传统文化景观代表,其丰富的内涵和多样的类型,文化与观赏性(审美)兼具,物质与非物质性共存,是解决此问题的重要载体。同时,地方感是践行乡愁的理论阐述,书法景观又恰是具有特殊地方感的场所环境,故书法景观是解决乡愁缺失问题、塑造地域特色文化景观的突破口。从典型性角度分析,书法景观作为特色文化景观既有文化景观的共性又有其独特的个性。书法景观独特的功能(环境解说、场所烘托及情感激发)是“人-环境”相互作用过程中不可或缺的作用机制。基于此,本研究以环境美学、环境心理学及地方感等理论为基础,结合书法景观的审美、文化内涵及地方营造作用设计了包括一系列书法景观游客多维感知内容的问卷,利用因子分析、结构方程及探索性空间数据分析等技术、方法,构建了书法景观所在场所的“(环境)刺激-反应”模型,进一步探讨了书法景观审美评价、书法文化认同对此模型的作用,并剖析了书法景观地方感的特征,尝试从环境、文化及审美等方面构建书法景观游客地方感的影响机制,以期为书法景观、文化景观乃至景观的主观视角研究提供先验性的思路与方向。主要结论如下:(1)书法景观既是文化符号又是消费对象,不同类型的书法景观营造出不同的场所环境,也带给个体差异性的环境感知、地方感。旅游景区既是观光场所又是消费场所,具有消费场所氛围的环境特征,该特征对情感、趋向反应具有一定的影响。而书法景观作为一种文化符号,能够营造兼具审美和交流的场所,因此,其审美属性也可间接刺激游客产生情感、行为反应。根据环境美学“景观-环境”思想可知,无论是自然环境还是社会环境都会对景观感知带来一定影响。例如,两案例地(封闭式传统书法景观文化旅游景区、开放式现代书法景观城市文化旅游地)的结果表明,无论哪种书法景观场所类型均满足消费场所中的“(环境)刺激-反应”模型,也间接证明了书法景观作为一种旅游产品具有较为显著的消费属性。同时,不同的场所设计、空间布局会带来游客差异性感知,且镇江焦山碑林作为景区其空间布局必然不同于作为开放式休闲场所的厦门书法广场。此外,地方感作用机制在不同的书法类型、风格及真实性等作用下具有不同的影响强度。例如,厦门书法景观观赏性强、变化多样、加之以青少年为主,可能更钟爱现代气息浓厚的书法景观;镇江多以原碑真迹陈列,且有些重要碑刻或年代久远或残缺不全或辨识模糊,可能影响了游客地方感的产生。加之中青年为主,倾向于追求舒适、轻松的旅游氛围,故更关注场所布局、景区软环境,导致环境刺激在地方感的影响中占最主要位置。(2)环境刺激可视为文化旅游地游客多维感知的基础环境刺激对景观审美评价、文化认同及地方感均表现出显著的作用关系。首先,就景观审美评价而言,显著相关一方面间接说明无论书法景观类型如何、历史长短均具有一定的审美特征,且该审美特征受到主观因素影响的同时还受到客观环境刺激的影响,切合了环境美学中关于景观与环境不可割裂的观点;另一方面,间接解释了个体景观审美具有易受场所环境影响的特征,可见其并非先天固有属性,与Falk,J.H.,和Balling,J.D.(2010)的观点一致。另外,景观感知理论认为环境具有较强的功能指向性,是人类重要的感知信息来源,其通过诸如景观的光、色及建筑、水体、植被等复合的感知刺激源令游客产生较多的视觉美感,进而产生一定的主观评价。其次,就书法文化而言,显著相关表明书法文化认同虽说是一种个人固有的文化属性、态度,但受到书法景观的关联效应,不可避免的仍然受到场所环境的影响,且受到个体社会属性和书法属性的双重影响。最后,环境刺激也可作为书法景观地方感的前向作用机制,且具有较大的贡献强度。该结论表明地方感同样受到短暂性刺激因素的影响,可见地方感的形成环境既可是长期的惯常环境,也可是短暂的非惯常环境。(3)书法景观审美评价、书法文化认同及地方感均能够使个体产生一系列的情感和行为反应。生境学和心理学上,景观审美评价是人类为寻找安全的、舒适的场所环境而产生的对某些景观具有特殊审美偏好的心理活动表征,是出于一种安全、利我的生存本能,尤其是受到威胁产生恐惧之时。因此,景观审美评价产生的最初原因便与情感密不可分。此外,诸多学者也直接或间接地论证了对景观美感评价高的群体往往更易产生积极的情感,如高兴、放松等,该结果也是对此类观点的有力支持。从深层次理解上讲,一切情感和行为都可以理解为文化的社会建构,势必会与文化认同有着密切联系,这也是为何书法文化认同也能够产生一系列情感、行为反应的原因之一。此外,该结论与书法文化认同的情感、认知、行为等内涵不无关系。书法文化认同可以从“自我”文化的认知、情感等层面进行解读,是区分文化“他者”和“我者”的重要标准。当对书法文化具有足够情感累积后才会真正做到以其为荣,实现真正意义上的“自我”文化角色认知。(4)文化旅游地书法景观游客多维感知的空间分布具有距离递减规律,且分布形态既有相同又有差异之处。核密度分析结果显示,两案例地游客感知均呈现“哑铃状”空间形态,它们的核心区密度零星地分散于京津冀、长三角、东北和西南的部分区域。就反距离权重插值分析结果而言,各类感知均值的在空间分布上都表现出一定的距离递减规律,在递减方向、递减速率上稍有不同,且在不同类型的书法景观场所中表现略有差异。(5)游客书法属性和社会属性在不同程度上影响着文化旅游地书法景观的多维感知。整体可知,环境刺激的游客感知、景观审美评价、书法文化认同及地方感更易受到书法属性的影响而表现出显著性差异,而社会属性对其影响较小。其中,环境刺激的游客感知仅受个体社会属性显著性影响;其它三个层面均受到个体书法属性和社会属性的双重影响,但就次数比例来讲,个体书法属性出现频次占到60%以上。不难推断,书法属性越高的游客对书法景观审美评价越高,对书法文化越认同,同时更易形成地方感。
其他文献
学位
现代的科学技术和现代医学都处在不断发展的阶段,从而衍生出了很多新的医疗手段进行疑难杂症的治疗,也催生了很多先进的医疗设备。医疗设备在医院当中的使用能够为医生的诊断提供精确的参考数据,并且可以辅助医生进行患者日常的治疗,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因此以了解也需要不断的进行医疗设备的创新设计并且对其系统进行必要的维护,以提高我国的医疗水平,改善民生。2020年,全球经历了翻天覆地的变化。随着新冠病毒
期刊
民族健身操作为新兴的体育项目,是民族舞与现代运动形式的完美融合,有广阔的发展空间和前景,成套动作创编与完成的科学合理化,是其得以持续发展的重要因素。本文以“操”“舞”相互融合、创新共进为出发点,力求创编出一套既富有佤族民族文化风格,又体现健身操项目内涵的佤族健身操套路。全文分为五个部分。第一部分,依据健身操项目发展的民族化趋势、民族文化传承的有效路径及全民健身发展的时代需求,提出了本文的研究目的及
21世纪以来世界田坛多元发展,“后刘翔时代”中国田径也多点开花,特别是“1516突破计划”实施以来,竞走、短跑、跳跃等项目取得较大突破,但也有部分项目停滞不前。为提升中国田径整体水平,发挥竞技体育强国目的,完成“体育强国建设纲要”的使命。运用文献资料、访谈、问卷调查、实地考察等研究方法,对影响我国男子400米栏落后的因素进行分析。为提高400m栏水平,培养优秀运动员提出相应对策,以期为我国男子40
超密集异构网络(HetNets)被视为实现第五代(5G)无线通信系统的使能网络体系结构之一。结合高数据速率和无缝连接,超密集HetNets具有极大的潜力来提高网络容量,基于云无线接入和大规模多输入多输出(MIMO)技术的超密集HetNets引起了学术界和工业界的广泛兴趣。然而,随着移动设备和移动数据量的爆炸性增长,对现有的用户关联/调度、接入点业务卸载和资源分配等提出了严重的挑战。本文针对云无线接
脂类是维持细胞正常生理功能并保持机体平衡的重要生物大分子,包括脂肪和类脂。脂类的来源主要有两个:外源性和内源性。外源性的甘油三酯和胆固醇主要来自食物的摄取,内源性的主要在机体内合成。现代社会中,由于生活方式的改变,脂质和脂蛋白代谢异常引发的高脂血症、肥胖、糖尿病、心血管疾病、肥胖、非酒精性脂肪肝等诸多慢性非传染性疾病呈显著上升态势,所以研究脂质代谢调节机制,包括模型的制造、药物的干预和治疗至关重要
目的:观察参芪养心汤对扩张型心肌病(dilatedcardiomyopathy,DCM)大鼠生存率、心脏重量指数、心功能及心肌损伤形态学等的干预作用;探讨参芪养心汤对高迁移率族蛋白1(High Mobility Group Box 1,HMGB1)及其炎症信号通路的影响及机制。方法:以150只SD大鼠腹腔注射阿霉素1.0mg/kg/次,每周2次,连续6周,总量12mg/kg建立DCM模型(150只
第一部分成年急性起病1型糖尿病临床性别差异分析目的通过对73例成年急性起病T1DM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探讨成年急性起病T1DM发生的性别比率及不同性别临床特点差异,以进一步指导临床治疗。方法1)回顾性分析2006年1月~2015年8月在广西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住院第一诊断为T1DM患者病例资料按急性起病标准筛查筛查患者。在该资料中筛选成年急性起病T1DM患者病例资料,并同时将≤14岁急性
王彦恒老中医是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全国老中医学术经验继承指导老师,是目前唯一从事精神科的名老中医,在精神专科医院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安定医院从事中医精神科临床50年,对精神系统疾病的中医诊治有独到的理论认识和临床治验。其中“益肾健脑法”为王彦恒老师学术思想的核心,本文就此展开深入研究和探讨。本文第一部分,重点总结了王彦恒老师的“益肾健脑法”学术思想的渊源、要点和临证经验。王彦恒老师“师出伤寒、学崇内经
沼气发酵技术虽然在我国广泛推行,但因温度是沼气发酵的制约性因素。我国北方地区以及新疆本地区冬季寒冷漫长,普遍存在沼气发酵冬季产气量低的问题,沼气发酵的潜力不能充分的发挥,低温是影响沼气推广及制约发酵效率的主要因素,研究添加外源菌剂对低温环境下的微生物菌群变化具有非常大的现实意义。本试验利用高通量测序和宏基因组技术对添加粪肠球型产氢菌(Enterococcus sp.,L1菌)牛粪低温沼气发酵微生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