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黄老思想孕育发展于战国时代,在西汉初年成为政坛的主流思想,是我国思想史上一个重要的思想流派。然而囿于文献缺乏,在一定时期内学术界对黄老思想的认识有失偏颇,对黄老思想的核心理论一直处于以“老”代“黄”的理解,这无疑模糊了黄学在其中的价值。随着马王堆汉墓帛书《黄帝四经》的出土,研究汉代黄老思想多了一份可靠的文献。从帛书《黄帝四经》文本的思想研究深入黄学的精神实质,可以改变以往黄老思想研究中对黄学的忽视。再结合动态因素的分析,便可揭示黄学在汉代的社会结构演变中所发挥的作用。 《黄帝四经》是黄学思想的代表作,从《黄帝四经》中“兼有天下”的思想来看,正反映了我国战国中期的思想特征。另外,其书中多用单纯词,则符合汉语词汇在战国中期的发展规律,基于此,《黄帝四经》当成书于战国中期。战国时代是我国思想繁荣的时期,百家争鸣,《黄帝四经》正是南北思想文化交流融合的产物。纵观《黄帝四经》,它的“道”论思想是其哲学思想的总纲,并明显具有指导现实社会的倾向性。其所蕴含的辩证法思想沟通天道与人道,阐明了道生万物的客观规律。另外,《黄帝四经》还提出社会政治、军事、修身养生等方面的思想。《黄帝四经》反映了黄学力主“争而有为”的思想,具有积极的时代精神。 此外,针对长久以来黄老并称的学术现象,须将黄学与老学加以平行比较研究。老学,尊奉老子之道;黄学,托名黄帝成说。两者承袭原始道论,在后世的发展中思想却各有异同。无论是在学说思想上,还是在对现实的指导意义来上看,黄学较之老学具有观照现实的倾向。黄学作为黄老思想的理论内核,其思想的主流地位值得肯定,同时,老学也在其中发挥着重要的调和作用。 黄学思想的价值并不局限于理论建构层面,回顾中国古代社会历史可以发现,黄学的价值在社会治理的实践层面同样发挥着重要的作用。汉初,统治者基于秦朝暴政而亡的教训,选择宽和的黄老思想为指导思想,复苏经济,改善民生,缓和冲突。黄学在汉代的社会结构重建中发挥了重要的修复作用,黄学思想广为汉初君臣所接纳、融合,从而作用于现实政治的实践。 汉武帝之后,汉代社会面临转型,而此时的黄学因自身理论无法满足社会现实而逐渐式微,经学逐渐勃兴并成为后世占据统治地位的正统思想。黄学思想的由盛转衰引人反思,但是它的衰落并非意味着彻底消亡,黄学思想以一种更加内蕴的方式存在于中国文化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