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至春秋时期墓葬出土青铜水器组合研究

来源 :吉林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saraxian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本文以功能明确为水器的盘为线索,整合商代至春秋晚期保存完整的墓例、在分期的基础上分析青铜水器“组合”,通过随葬品的空间信息、器物的铭文、纹饰以及制作的特征的考察,研究水器组合的形成与演变。第一章绪论,在概述研究理路后,提出水器组合的形成条件,引出本文研究相关器类的讨论。第二、三章是材料梳理,主要结合青铜水器组合的产生与演变梳理材料,并作初步分析。第四章为讨论。第一节将所涉材料进行历时性总结,同时分析区域特征;第二节以典型材料为例讨论水器组合与墓主性别的关系;第三节结合水器组合明器化的讨论之上对水器组合与墓葬等级的关联进行分析。目前所见材料,商代早期已出现盘盂、盘盉组合的迹象,源地均不在中原地区。西周早期,盘盉共存关系出现,但仍存在盘盉功能不同的证据;至西周中期,盘盉组合正式形成。西周晚期盘盉继续流行的同时出现盘匜组合,两种并行在贵族墓中用以区分性别和等级身份。春秋中期,包括中原、晋南、豫北以及山东地区在内的北方广泛形成以盘匜+卮/鈚为中心的水器组合形式;而在此时南方多见以盘匜+浴缶为代表的楚系水器组合形式。明器化与墓主的身份和等级密切相关。水器组合的明器化现象自西周中期以降的女性墓开始,此后,不同的器类组合与墓主的性别身份有关。而西周晚期至春秋早期的成套水器明器化则意味着水器组合以套数的形式进入礼制等级的划分中。
其他文献
墓葬作为考古学研究的基本单位,对探讨丧葬习俗有着极为重要的作用。本文以鲁北地区龙山文化墓葬为研究对象,从墓葬形制、墓主情况、随葬品三个方面分析鲁西北、鲁中北、胶东半岛地区的龙山文化的葬俗特点,并通过与大汶口文化晚期墓葬的历时性比较,与毗邻地区龙山文化墓葬的共时性比较,试析二者在葬俗上的共性与差异,突出鲁北龙山文化葬俗的区域性特征与独特的社会内涵。全文共分为五部分。第一部分为绪论,主要讲述鲁北地区龙
本文通过系统梳理二里头文化墓葬出土陶质酒器爵、盉、觚、鬶及其组合形式,发现陶爵与陶盉在随葬陶质酒器中的数量始终占据主导地位,二者搭配组合使用也是二里头文化墓葬中最常见的现象,并经常伴出于较高等级墓葬中。陶爵、陶盉、陶觚、陶鬶具有各自不同的起源与发展过程,在二里头文化时期被吸收并改造,形成特定的礼制组合模式,传播至周邻地区,影响广泛而深远。爵、觚的形制更是被商人所接纳,与自身文化传统相融合,在更广阔
西阴文化是分布在陕晋豫地区以重唇口尖底瓶、曲腹彩陶盆等器物为代表的一支重要的仰韶时代中期考古学文化。晋南地区是西阴文化的发源地,同时也是西阴文化演变最为完整的地区,近年来发掘的大量西阴文化遗址为西阴文化再分期、源流等问题提供了丰富材料。本文从运城盆地和临汾盆地的典型遗址入手,讨论了晋南地区西阴文化的相对年代及性质等问题。本文的论述主要分为四个部分:第1章绪论阐述写作缘由,分别介绍本文研究对象的时间
本文通过对《中国博物馆》与《国际博物馆》期刊文献统计分析,考察博物馆学研究主体结构,研究主题及其变化的规律与特点,揭示国内外博物馆学的发展变化和趋势。第1章绪论。主要在梳理国内外博物馆学相关文献研究的基础上,重点分析与本文研究内容相关的文献资料,阐明本文选题原因、研究方法、研究对象及内容。第2章研究主体分析。主要是统计两本期刊研究主体,包括研究者的国籍、供职机构等。研究表明,从1984-2019年
本文是针对高句丽王城制度的形成与演进过程的研究,旨在跳出原有研究范式的羁绊,重新论证高句丽王城的出现、定型时间及其演进。具体而言,本文试图运用考古学、历史学的研究方法,综合分析已有的研究成果,在既往年代观的基础上讨论早期王城的有无、中期“王城模式”的出现、晚期王城的组合及转变,并从政治史的视角出发,全盘把握高句丽王城的演变轨迹与历史沿革,构建高句丽从部落联盟到完成自身封建政权制度化建设的过程。论述
本文以后套木嘎遗址新石器时代中晚期,即后套木嘎遗址第三期与第四期遗存中的打制石器为研究对象,运用旧石器的相关研究方法,对其进行类型学分析、原料分析以及在操作链指导下的技术分析。深入了解石器制作者对石料的开发利用方式,复原各个技术体系的操作链条,尝试还原石器制作者在石器“生产-使用-废弃”的各个阶段所做出的行为抉择,进而了解后套木嘎遗址第三、四期居民的生业模式与生活面貌,探讨两期居民的传承关系。在此
本文从地层学与类型学出发,以陶器为视角,将黄鳝嘴文化墓葬分为不同组别,进而开展分期与源流问题的探讨,最后对该文化与周边文化的关系作一定分析。由于该文化自身内部演变惯性及外部诸相关文化因素的参与,黄鳝嘴文化得以持续发展,并在此基础上促进皖西南地区和周边相关地区新石器时代考古学文化格局的演化。本文分为以下五个部分。第一部分:绪论概述本文的研究对象与写作缘由。回顾学界对黄鳝嘴文化材料的发现与研究历程,在
由于缺乏文字记载,统一了中国北方的鲜卑部族的早期起源及文化面貌一直都不甚清晰。在中国境内的鲜卑遗存中,年代最早的基本集中于呼伦贝尔地区,本文正是以呼伦贝尔地区的早期鲜卑遗存为研究对象,通过断代、分类和分期研究,试图建立起该地区鲜卑遗存更加明确的文化发展的脉络和动态变化。本文的内容包括以下五章。第一章是绪论。回顾和梳理了早期鲜卑的考古发现和学术研究成果,总结了目前鲜卑研究的发展历程、学界的主要认知观
瓮棺葬是在仰韶时代流行过的一种葬俗,郑洛地区是这种葬俗分布的中心区域。本文根据河流流域等地理特征将郑洛地区分为郑州平原区、伊洛流域区、颍汝流域区三个区域,并在郑洛地区文化分期的基础上,通过对发现有瓮棺葬的诸遗址的分析,总结整理了郑洛地区瓮棺葬的历时性变化和特征。同时,本文还对瓮棺葬的源流等相关问题进行了探讨。论文由四部分构成:第一部分,绪论。明确了本文研究对象的时间、空间范围。梳理了当前学术界对于
研究目的:缠足作为改变女性足部大小和形状的一种陋习,在中国汉民族女性中持续了约1000年,直至20世纪40年代才被彻底废除。缠足始于幼年时期并逐渐改变脚部的自然形态,这不仅是一个极为痛苦的过程,也是造成女性终生不便和疾病的根源。尽管这一实践在废除之前被广大女性实施,但在考古遗址中很少发现缠足的骨骼遗存。西冯堡墓地的发掘是山西省首次对晚期墓葬遗存开展的大规模科学考古发掘,也是首次大规模发现缠足女性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