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1949-1965年的中国现代城市规划是一个相对独立的时间单元,由于新的社会制度的实验和与之相适应的意识形态的影响,中国现代城市规划在思想、理论、技术、体系等方面均呈现了比较独特的形态,是近代城市规划的结束和现代城市规划的开始。 论文的第一章为绪论部分,主要对本文研究对象和范围进行界定,并在国内研究状况、选题意义、研究方法的基础上,阐明本研究的目的是力图全面考察1949-1965年中国现代城市规划的历史地位。第二章在回顾中国近现代城市规划历史轨迹基础上,对其进行分代、分期、分段的划分,并重点界定1949-1965年相对独立的历史单元的分段与内容、城市和城市规划的类型;第三、四、五章从城市规划发展的历史背景与城市化发展历程着手,分三个阶段详细考察城市规划从近代规划的自发延续开始,到苏联规划的全面引入,直至规划的摸索与反思的发展历程,对各阶段的典型城市规划活动进行案例分析,并总结各期主要历史特征。 第六章回顾了历史城市保护与旧城改造的历史,考察了二者的辨证关系,探寻了导致历史城市保护失败与旧城改造方式泛滥的根源,认为其发展的历史特征是社会主义的文物保护观、实用主义的文化观影响、激进主义的现代化进程的结果。 第七章从城市规划体系建构的角度,对其子系统城市规划法规体系、城市规划管理体系、城市规划编制体系进行历史考察,从国家政权建构、法律规范颁布、技术编制磨合等方面来综合讨论城市规划作为政府行为、法律规范、技术手段的时代特征。 第八章从范型的角度,对苏联、近代与现代城市规划思想、理论和规划活动进行历史比较,指明近代城市规划的隐性延续和苏联城市规划的显性导入两种范型的影响途径,总结中国现代城市规划的源与流关系,即中国现代城市规划的发展是近代与苏联的交集、连续性与非连续性统一的自主过程。 第九章从城市规划学科与教育的历史渊源中,阐明了中国现代学科的城市规划核心内容、学科基础扩展的历程,通过规划教育来疏理城市规划学科在中国的形成脉络,并总结了规划学科与教育的共生关系和历史特征。 第十章对这一时期城市规划历史特征进行全面总结,并探讨了后续研究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