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作为文学翻译的一个部分,儿童文学翻译常常被人们忽视。实际上,儿童文学翻译的难度与成人文学翻译的难度相比,有过之而无不及。因此。本文开篇首先提出了研究儿童文学翻译理论的必要性,指出儿童文学翻译实践与理论之间存在不平衡的发展状态,希望翻译者、研究者能逐渐丰富儿童文学翻译的专门理沦。 要解决儿童文学翻译的问题,必须先了解儿童文学本身。为儿童创作的文学即是儿童文学,儿童文学在题材、主题、故事结构、语言风格、修辞手法等诸多方面都要求有不同于成人文学的价值标准。 中国的儿童文学创作与翻译有着互相影响的密切联系以及共同进步的发展历史。晚清时期的文学翻译高潮培育了儿童文学的萌芽,以鲁迅等为首的文人借助西方理论,呼吁儿童文学要实现“儿童本位”。但当时的儿童文学仅仅是一股潜流,并未从成人文学中分离出来,而儿童文学翻译更没有得到大多数人的注意。20世纪30年代到70年代是中国儿童文学及其翻译发展的第二个阶段。这个阶段的儿童文学和翻译以苏联文学为主要模式,以战争与和平为主题,也没有真正关注儿童读者的需求。80年代后,随着中国越来越频繁的对外交流,儿童文学的现代化随之实现,儿童文学翻译在数量和质量上都得到了巨大的发展。 本文选择了奥斯卡·王尔德最著名童话The Happy Prince的三个中文译本进行分析比较。三个中译本正好分别代表了中国儿童文学发展历史上的三个不同时期,因此,译本的比较首先是一个历时研究,其目的是通过译本间的不同,分析各个时期儿童文学翻译的特征,揭示社会文化背景对译者翻译动机和目的的影响,反映英语儿童文学汉译的历史变化趋势——儿童文学翻译逐渐受到重视和关注,译者也逐渐产生了为孩子翻译的意识,开始向“儿童本位”的目标靠拢。 其次,译本的比较从声音、词法和修辞三个具体方面入手,分析了译本在翻译技巧和风格上的优劣,并得出结论:周作人的翻译语言精练、文风尚古,但山于忽视了儿童读者的理解力和接收力,它并不是一篇好的儿童文学翻译;巴金先生的翻译语言流畅清新,忠于原文,但在一些细节处理方面仍不能满足目标读者的要求。比较而言,苏福忠和张敏的译本是最接近“儿童本位”要求的译本,自然生动的语言、童真童趣的表达都能够较好地吸引小读者。 最后,本文以比较分析为依据,提出了儿童文学翻译的几点建议:译者要随时不忘自己译作的读者是孩子。译者要了解孩子的接收能力和阅读经验,站在儿童的立场上,用童心去鉴赏,以童趣去体会,然后再选用小读者喜闻乐见、浅显易懂的儿童文学语言进行翻译,以保持原作的风格和儿童情趣。因此,儿童文学翻译应该以归化的翻译手法为主,异化为辅。译者应该尽量使自己“隐身”,以保证小读者在阅读中享受顺畅、愉悦的理解过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