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英国学者肯特说:“我们的后代关心的是我们带给他们的建筑是改善了还是破坏了生活质量和环境,而不是关心带给他们的建筑风格是后现代的,还是解构的。20世纪80年代,由于产业结构的调整,矿业逐渐褪却了原有在国民经济中的重要位置;随着人类的无序开采,大量的非可再生能源——矿产资源被挖空,甚至消失,给地球留下“疼痛的伤疤”,严重影响着周围居民的生活与城市环境。结构单一的矿业城市以“矿产资源”为主要经济产值,矿产能源的消失促进了矿业城市的衰退,目前,中国有178座“结构单一”型矿业城市,其中接近1/2的城市已衰退,1/3的城市已沦为资源枯竭型城市。所以,矿产能源是矿业城市兴衰成败的主要因素。2009年的丹麦哥本哈根会议让我们更加注意到低碳环保的问题;城市中越来越少的土地资源,让我们更加珍惜每一寸城市中的有效地块。那么矿业型工业废弃地的再生也就势在必行。2010年10月22日,我国国土资源部通过了第二批矿山公园改造。到目前为止,我国已有66家矿山公园,已开园的已有20家。欧洲的工业文化遗产之路旅游产业也已成熟,即保护了工业遗产,又增加了国民经济产值。这说明矿业型工业废弃地已经成为世界关注的对象。顾孟潮认为现今已经进入到环境建筑学阶段,并认为环境是一个生态大系统,这个系统中包括环境、社会、建筑和人。本文从生态系统中的建筑和环境两方面来探讨矿业型工业废弃地的改造情况,从矿业废弃地中特殊的地貌——矿区边缘、格构区、平盘区、露天采场底部、采空区及塌陷区等区域来分别探讨废弃地中建筑的文脉、情感、空间、形象等建筑再生情况;从矿业废弃地中的土壤、水资源、植被、工业景观等方面来探讨环境再生情况。最后将其融合起来形成一个矿业型工业废弃地的生态大系统,并总结出五种矿业型工业废弃地的再生模式。在最后的附录部分,作者精心总结了收录在世界文化遗产名录中的矿业型工业废弃地及我国已开园的20家矿山公园。综上,本文试图以结合建筑、环境的角度解决矿业型工业废弃地所存在的问题,在设计手法和具体实施方面提出了相应的设计手法及改造意见,进一步促进了矿业型工业废弃地再生的进程,并希望能给后人提供宝贵的参考及借鉴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