傣族“和尚生”与教师冲突的归因分析及对策研究——基于勐海S中学的考察

来源 :西南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guoshun9231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师生关系的融洽与否在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学校教育质量的优劣。在西双版纳地区傣族和尚生与教师冲突较为严峻。当地教师对和尚生的评价差是普遍现象,并有很大一部分教师把原因归结于宗教因素,认为是和尚生的“和尚"身份导致他们之间冲突加剧。值得一提的是,由于南传佛教讲究随和,教师与和尚生的冲突更多的表现为隐性,这种冲突没有直接外在的言语或行为对立,但是双方在态度及情绪上已明显呈现出一种不和谐氛围,主要体现在信仰、价值观方面。而显性冲突是隐性冲突的外化形式,隐性冲突积累到一定程度就会演变为显性冲突。   和尚生的人数在当地学校教育中占有不小比例。以S中学为例,和尚生的人数占到全校总人数的14.79%,若加上已还俗的和尚生,人数能占到全校总人数的1/4,人数之多超过校内其他任何一个民族人数的数量。从这个意义上说,若这个问题解决不好也势必会影响到其他同学的学习质量。究其原因,也需从多方面考虑,当地寺庙教育的避世观念导致和尚生在学习态度上不积极进取,出现“当一天和尚撞一天钟”的情况;寺庙教育的衰微养成和尚生的散漫性格;稻作农业文化下的富裕的物质生活,这种生产方式的特点是对人们的知识、技能要求较少,只要辛勤劳动就有好的收成,导致傣民不注重学校教育,“读书无用论”盛行;民族地区的学校忽视当地民族文化;外来教师对当地民族文化了解不足,师生交流存在一定语言障碍及和尚生身份的特殊性……上述各方面因素都不是孤立存在的,和尚生教育中出现的种种问题是其共同作用的结果。   针对傣族和尚生与教师冲突问题,当地政府、学校、教师、家长、佛爷积极努力改变这种状况。要培养多元文化素养的教师;师生交流要采取兼容并包的方式;就民族地区的情况开发多元文化课程,并将课程中所学知识真正用到实处,同时也满足学生多元需求;变革学校评价体系,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加强学校、寺庙、家庭三方联系,实现多元文化共生。
其他文献
当今世界正处在信息时代,信息产业已经成为我国国民经济新的增长点。随着信息产业的迅猛发展,IT人员,作为信息技术和信息产业的承载者,其心理健康问题日益凸显。本研究对IT人
近年来我国社会信息化程度日益提高,机电一体化技术水平在很大程度上也有所提高,然而目前社会上仍然非常急缺高素质的机电一体化人才。现代社会对技术人才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教师专业发展是一个永恒的话题,随着新课程改革及国家教师教育技术标准的提出,这一话题又引起了新一轮的关注。教师不仅是教育的传承者,也是决定教育质量的重要因素。为了研究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