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reg、MDSC及PD-1阳性T细胞在头颈部鳞状细胞癌免疫抑制机制的研究

来源 :福建医科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cykic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1.探讨HNSCC微环境中各种抑制细胞的作用,并且评估其相互作用及关系。2.研究HNSCC免疫抑制网络中主要组成部分Treg、MDSC、PD-1阳性T细胞相互联系、共同抑制机制问题。3.评估HNSCC局部及外周环境中效应性T细胞功能状态,阐述其中的原因及功能恢复机制,探讨免疫治疗的多靶点联合治疗的可行性。方法1.分离外周血PBMC,使用Ficoll密度梯度离心法分离HNSCC组与健康成年组的外周血PBMC,通过多通道荧光流式细胞仪检测PBMC中Treg、MDSC、PD-1阳性T细胞,并进行定量分析,Treg的标志为CD4+CD25+Fox P3+GARP+CTLA-4+Treg,T细胞的标志为CD4+PD-1+/CD8+PD-1+T,MDSC的标志为CD14-HLA-DR-CD11b+CD33+MDSC。2.分离肿瘤TILs,手术切除HNSCC标本用来做癌细胞和TILs分离。使用Ficoll密度梯度离心法分离TILs与肿瘤细胞。同法通过多通道荧光流式细胞仪检测TILs中Treg、MDSC、PD-1阳性T细胞。3.检测外周血PBMC、血清及肿瘤组织中TILs的IL-10、TGF-β1、INF-γ、颗粒酶B的表达,分别使用ELISA、流式细胞术的方法检测。4.筛选免疫耐受型病例即PD-L1和TILs双阳性病例,观察肿瘤组织中PD-L1与TILs的表达情况,应用免疫组化方法检测连续切片中PD-L1、CD3、CD8、Foxp3、CD11b、CD33、CD68抗体染色,检查肿瘤组织及周围基质中Treg、MDSC、PD-1阳性T细胞,总结、分析其表达类型。结果1.HNSCC中的Treg呈现高免疫抑制性表型。HNSCC患者TILs及外周血中的CD4+Foxp3+Tregs比例明显增加,其中CTLA4+Foxp3+Tregs、GARP+Foxp3+Tregs表型均有不同程度的升高,与正常对照外周血比较,差别均有显著性意义。2.HNSCC患者MDSCs比例提高,并且与CD4+Foxp3+Tregs升高呈正相关性。HNSCC患者TILs及外周血中的MDSCs比例明显增加,较正常扁桃体组织、正常对照外周血中的含量均有明显的增多,差别均有显著性意义。%CD4+Foxp3+Treg升高与%MDSC升高之间呈相关性,其中HNSCC-TILs中%CD4+Foxp3+Treg升高与%MDSC升高之间呈强相关。3.HNSCC患者CD4+及CD8+T细胞PD-1表达均增加。HNSCC患者TILs及外周血中的PD-1+CD4+T细胞及PD-1+CD8+T细胞比例均增加,较正常对照外周血中的含量均有明显的增多,差别均有显著性意义。4.HNSCC患者抗肿瘤细胞因子减少,免疫抑制性细胞因子水平提升。HNSCC患者外周血中的IFN-γ含量减少,较正常对照外周血中的含量均有明显的减少,差别有显著性意义。HNSCC患者外周血中的IL-10和TGF-β1水平含量增加,较正常对照外周血中的含量均有明显的增加,差别有显著性意义。CD4+Foxp3+Treg比例升高与高血浆水平TGF-β1之间呈相关性。5.HNSCC体内CD8+CTL细胞杀伤功能活性下降。HNSCC患者TILs的CD8+T细胞中GB明显受到抑制,含量明显减少,比正常对照外周血、HNSCC外周血及正常扁桃体组织中的含量均有明显的减少,差别均有显著性意义,HNSCC外周血PBMC与正常对照外周血PBMC比较没有明显减少,差别没有显著性意义。6.HNSCC肿瘤微环境中肿瘤PD-L1表达与TILs中免疫细胞形成免疫抑制网络。PD-L1在HNSCC肿瘤细胞主要呈膜性表达,23/32例(71.7%)显示PD-L1染色阳性。大部分的标本(22/23)显示染色局限于癌巢和炎性基质之间界面的肿瘤边缘,只有1/23例显示癌巢内的弥漫性PD-L1表达。TILs中同时检测到CD4+T细胞、CD8+T细胞、Fox P3+Treg、MDSC及CD68+TAM细胞,它们构成TILs的主要成分,肿瘤细胞、CD68+TAM与T细胞形成接触性PD-L1:PD-1共抑制机制,Fox P3+Treg、MDSC可能在非PD-L1:PD-1免疫抑制机制中发挥主要作用。结论1.HNSCC中Fox P3+GARP+CTLA4+Treg,MDSC,PD-1+T细胞比例相互增加,IFN-γ减少及相应IL-10和TGF-β1增加,这些因素相互联系、相互作用,是组成HNSCC局部免疫抑制网络的主要部分。2.HNSCC伴随明显的TILs浸润,明显的炎性微环境是头颈鳞癌的重要特点,TILs的炎性免疫反应可能构成肿瘤微环境免疫抑制的主要原因,促进肿瘤的发生、发展。3.大部分肿瘤的肿瘤细胞、CD68+TAM在局部接触T细胞诱导形成PD-1:PD-L1免疫抑制通路,而Treg增加并伴随MDSC相应的增多,也直接抑制CD8+CTL的杀肿瘤效应,形成非PD-1:PD-L1免疫抑制机制。4.GARP可能是消除Treg的一个理想的候选靶点。5.HNSCC肿瘤免疫治疗的重点在局部免疫微环境,联合消除HNSCC肿瘤局部的Treg、MDSC、PD-1+T细胞抑制联系,可以有效解除局部肿瘤微环境的免疫抑制,进一步加强内源性抗肿瘤反应将来有必要采取“科学组合”或“联合治疗”策略。
其他文献
目的:明确地西他滨(DAC)促进结肠癌细胞HT29增殖的药物浓度以及该浓度对HT29细胞增殖能力,细胞周期和细胞形态学的影响。材料与方法:选择HT29人源结肠癌细胞系。根据是否采用DAC处理分两组:(1)DAC处理组:含不同终浓度DAC(10-3至100μM)的DMEM培养基处理的HT29结肠癌细胞。(2)对照组:普通DMEM培养基培养的HT29结肠癌细胞。采用Cell Counting Kit-
目的:三阴性型乳腺癌(triple negative breast cancer,TNBC)是一种高度侵袭性疾病,以肿瘤进展快、复发转移发生率高、预后差为主要特点。在癌症发生发展过程中,microRNA(miRNA)发生失调通常会导致基因的表达异常。在前期研究发现中miR-126-3p在TNBC肿瘤细胞中的表达量显著低于其他分子分型的乳腺癌,而且已有研究表明肿瘤血管完整性可能会受到miR-126-
第一章Co(0、1、2.5、5、10)支架的制备、表征及细胞毒性检测目的:制备不同掺钴量CLP多孔生物陶瓷支架Co(0、1、2.5、5、10),研究不同掺钴量对CLP结构、物理特性及化学特性影响,检测五种支架细胞毒性进行生物相容性的初步筛查。方法:(1)利用固相烧结法合成不同掺钴量的生物陶瓷粉体,使其满足Ca(10-x)CoxLi(PO4)7(x=0、0.1、0.25、0.50、1);利用三维打印
腹主动脉瘤(abdominal aortic aneurysm,AAA)是全球老年人群的重要疾病负担,常常被忽视,因为通常只有在破裂时出现症状,但一旦破裂其死亡率接近100%,且目前无有效药物能预防其发生发展。既往研究提示大规模筛查的成本效益比有待商榷。因此,探索AAA发生的危险因素及发病机制,以鉴别高危人群,对提高筛查效率及防治有着深刻的公共卫生意义。本课题首先通过自然人群队列,明确了高红细胞分
直肠癌目前发病率和死亡率逐年增加,我国最新版《结直肠癌诊疗规范》及美国NCCN(国立综合癌症网络)直肠癌诊疗指南建议,对于中低位Ⅱ/Ⅲ期局部进展期直肠癌(LARC)推荐先行术前新辅助放化疗再行手术治疗,在肿瘤缩小、降期、提高局部控制率、提高保肛率以及减少局部复发等方面具有明显优势。但患者由于个体差异导致治疗响应不同,部分患者甚至肿瘤进展。因此,如何提高NCRT疗效,目前仍是临床亟待解决的问题。课题
研究背景和目的:随着气道内膜结核、创伤后气管插管及气管切开的发生率明显上升,良性气道狭窄的发病率也随之升高。得益于介入肺脏病学的迅速发展,气道腔内介入技术为良性气道狭窄的患者提供了一种新型高效的治疗方法并成为良性气道狭窄最主要的治疗手段之一。采用呼吸内镜引导下的气道腔内介入治疗时,患者常产在“狭窄-介入治疗时二次损伤-修复再狭窄”的恶性循环,成为呼吸介入治疗领域亟待解决的难题。肉芽组织的生成与演变
背景和目的胃癌的恶性度高,预后差,腹膜转移是其最常见、侵袭性最强的转移类型。胃癌腹膜转移的具体机制尚未完全阐明,由于缺乏有效预测指标,其诊断难度较大,且治疗手段有限,疗效欠理想。腹腔灌注化疗(IPC)是临床防治胃癌腹膜转移的有效手段,但IPC也存在治疗风险。因此,鉴别腹膜转移危险因素,寻找特异性分子标志物,对高危患者进行预防性IPC干预值得重视。在前期研究中,我们通过全外显子捕获测序(WES),筛
第一部分RNA乙酰化转移酶NAT10在血管新生内膜形成中的作用背景: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是目前治疗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的主要方式,但术后再狭窄是临床治疗所面临的重大问题。血管新生内膜的致病机制虽不完全清楚,但已有研究报道RNA修饰在血管新生内膜疾病进展中发挥关键作用。新近研究发现N-乙酰基转移酶10(N-acetyltransferase 10,NAT10)能够对m RNA胞嘧啶进行乙酰化(N4-
背景如何减轻移植肝缺血/再灌注(I/R)损伤是肝移植研究领域的重难点。I/R过程造成移植肝细胞的线粒体损伤程度超过其自噬清除能力,进而导致细胞死亡(包括坏死和凋亡)。维持或重建线粒体功能障碍与细胞自噬活性间的平衡可能成为缓解移植肝I/R损伤的新策略。临床研究证实,与常规初始门静脉灌注(IPR)比较,经下腔静脉(IVC)逆灌注(RTR)技术可缓解移植肝I/R损伤,对移植肝功能具有保护作用,但相关机制
目的:胰腺癌被称为“癌中之王”,随着医疗技术手段的不断革新,多种类型恶性肿瘤死亡率逐年降低,然而,胰腺癌的五年生存率依然徘徊在5%左右。因缺乏早期特异性症状,胰腺癌的发病过程极为隐匿,且拥有极强的侵袭性,大部分患者在首次诊断时就已为晚期,错失手术机会。同时,胰腺癌对放疗以及化学治疗均不敏感,治疗手段极度匮乏。目前关于胰腺癌的发病原因,发展机制依旧不甚明了,深入探索胰腺癌发生发展中积累的表观遗传学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