羟基磷灰石超长纳米线基新型仿生材料的构建、性能及应用研究

来源 :中国科学院大学(中国科学院上海硅酸盐研究所)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azhan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经过数十亿年的进化过程,大自然创造了许多功能独特、性能优异的天然材料。师法自然,从自然界获取设计灵感及指导,制备具有特定仿生功能或仿生结构的高性能仿生材料成为目前材料领域的一大研究热点。作为仿生材料的构建单元,具有优异生物相容性及生物活性的羟基磷灰石材料是一种理想的选择。然而,文献报道中的羟基磷灰石基仿生材料多是以颗粒状、棒状和片状等形貌的羟基磷灰石结构作为构筑单元制备而成。受限于这些低长径比的羟基磷灰石材料本身的高脆性,制备而成的仿生材料常常难以获得理想的结构及性能。本论文选用具有超高长径比的柔性羟基磷灰石超长纳米线作为基本构建单元,通过复合、掺杂及修饰等手段制备了一系列具有仿生功能及仿生结构的新型仿生材料,并探索了所制备的羟基磷灰石超长纳米线基仿生材料的性能及其潜在应用。本论文的研究工作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新型仿生超疏水磁性耐火纸以羟基磷灰石超长纳米线作为构建材料,通过在其表面修饰磁性四氧化三铁纳米颗粒,通过真空抽滤及包覆聚二甲基硅氧烷的方法,构建了新型仿生超疏水磁性耐火纸。该仿生超疏水磁性耐火纸具有多孔结构、高柔韧性、良好的磁响应性、超疏水性及耐高温不燃烧性。该新型仿生超疏水磁性耐火纸可应用于油/水分离滤纸及磁驱动油污分离装置。作为油/水分离滤纸使用时,该纸张对油性溶剂的分离效率和渗透通量分别达到99.6%及2835.9 L m-2 h-1;作为磁驱动油污分离装置使用时,对多种油性溶剂的分离效率可达到99.2%以上。因此,该新型仿生超疏水磁性耐火纸有望应用于含油污的废水处理及环境保护等领域。2.新型仿生超疏水荧光耐火纸通过原位掺杂的手段,制备了稀土离子掺杂羟基磷灰石超长纳米线,并以表面修饰油酸钠的稀土离子掺杂羟基磷灰石纳米线作为原料,通过真空抽滤法构建了新型仿生超疏水荧光耐火纸。研究了反应体系中稀土离子的种类及浓度对于所制备产物的形貌及荧光性能的影响。结合该仿生超疏水荧光耐火纸的荧光性、超疏水性、耐高温不燃烧性及独特的纳米结构,可实现高安全性多模式防伪功能一体化。所制备的新型仿生超疏水荧光耐火纸有望应用于防伪标签、防伪包装及防伪证件等领域。3.新型仿生超疏水自驱动纸和仿生双模式超疏水自驱动纸受到水黾的启发,通过在羟基磷灰石超长纳米线表面修饰聚多巴胺和油胺并采用真空抽滤法,制备了新型仿生超疏水自驱动纸。该仿生超疏水自驱动纸具有光热转换性能,能够将光能转变为热能,从而触发Marangoni效应,实现在水溶液表面上的自驱动运动。该新型仿生超疏水自驱动纸的超疏水性不仅使得纸张能自发地漂浮在水面上,并且能在纸张与水面之间引入气泡层,从而有效地减小纸张在水面上移动时的阻力。该仿生超疏水自驱动纸的最大移动速率及最快响应时间分别可达到22.14±4.89 mm/s及0.10±0.03 s。该新型仿生超疏水自驱动纸在微型机器人、生物医药及环境保护等领域具有良好的应用前景。在仿生超疏水自驱动纸研究工作的基础上,以羟基磷灰石超长纳米线作为构建单元,通过负载三氧化二钛颗粒及包覆聚二甲基硅氧烷,制备了新型仿生双模式超疏水自驱动纸。该仿生双模式超疏水自驱动纸具有优异的光热转换及超疏水性能,耐高温,不燃烧,并且能够实现双模式自驱动功能。在非表面活性剂水溶液中,该仿生双模式超疏水自驱动纸通过触发Marangoni效应可实现自驱动运动;而在表面活性剂水溶液中,通过调节光源的光功率密度,该仿生双模式超疏水自驱动纸可以实现蒸汽驱动功能,克服了Marangoni效应基自驱动材料难以在含有表面活性剂的水溶液中移动的缺点。该新型仿生双模式超疏水自驱动纸实现了双重驱动模式的一体化,具有宽广的适用性。4.新型高性能仿生结构羟基磷灰石超长纳米线基复合纤维以准长程有序的羟基磷灰石超长纳米线液晶及聚丙烯酸钠作为原料,通过湿法纺丝方法制备了兼具仿生“砖-泥”层状结构及仿生有序结构的新型仿生结构复合纤维。该仿生结构羟基磷灰石超长纳米线基复合纤维具有优异的力学性能,其最大抗张强度及杨氏模量分别达到203.58±45.38 MPa和24.56±5.35 GPa。此外,该仿生结构羟基磷灰石超长纳米线基复合纤维还展现出良好的柔韧性及可编织性能,可将其制备成多种不同形状的柔性材料。通过引入具有磁性或荧光功能的成分,还可实现仿生结构羟基磷灰石超长纳米线基复合纤维的磁响应及荧光功能化。该新型仿生结构羟基磷灰石超长纳米线基复合纤维具有多种优异的性能,有望应用于生物医学、柔性织物、柔性可穿戴器件等多个领域。本论文中,我们选用柔性的羟基磷灰石超长纳米线作为构建单元,制备了一系列具有仿生功能及仿生结构的新型高性能仿生材料。通过复合、掺杂及修饰等手段实现了多功能一体化,同时柔性的无机骨架赋予这些仿生材料优异的柔韧性及耐高温不燃烧性。本论文的研究结果表明,羟基磷灰石超长纳米线是高性能仿生材料的理想构建单元。
其他文献
舱门是飞机结构的重要部件,舱门试验是验证舱门设计满足可靠性、安全性、适航要求的重要手段。民用飞机舱门试验包括设计验证试验和适航验证试验,结合民用飞机舱门研制的经验和教训,本文研究总结了舱门研制过程中,应当开展的试验项目和内容,提出了试验的试验目的、试验意义和开展试验的必要性,给出了试验台架设计建议。
固态照明光源被公认为是21世纪的新型绿色照明光源,具有效率高、能耗低、稳定性好、寿命长、无毒环保等优点。固态照明包括白光LED技术及激光照明技术,二者分别利用LED和LD芯片激发荧光材料得到白光。荧光材料的性能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白光的质量,因此其研究和开发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当今社会对高功率、高亮度照明光源的需求使得荧光材料在散热方面面临着严峻的考验,传统的“荧光粉+有机树脂”已经不再适用。在可
钛是常用的口腔修复材料,具有良好的生物相容性和力学性能,但其表面缺乏生物活性,与人体软组织结合不良,密封性差,导致细菌和异物侵入,引发种植体周围黏膜炎,破坏种植体稳定,最终种植体松动甚至脱落。改善软组织密封性能,对保证钛作为牙科种植体的使用寿命尤为关键。作为口腔软组织重要组成细胞,人牙龈成纤维细胞(HGFs)对材料表面响应与材料软组织密封性能息息相关,基于此目的,论文将石墨烯衍生物、镁和锌负载在钛
纳米酶学的蓬勃发展为癌症的精确诊断和高效治疗开辟了一条崭新的道路。化学动力学治疗(CDT)是利用纳米酶(例如Fe基、Mn基、Cu基等纳米生物材料)催化肿瘤微环境(TME)的过氧化氢(H2O2)发生芬顿或类芬顿反应产生活性氧物种(ROS)来抑制肿瘤细胞生长的治疗方式。常见的ROS有羟基自由基(·OH)、单线态氧(1O2)、H2O2及超氧自由基等。文献调研发现,较高浓度的ROS通过细胞氧化应激反应可以
细胞外基质(ECM)对细胞行为起着至关重要的调控作用。该调控主要是通过细胞与材料表面的相互作用实现,在此过程中,细胞通过骨架蛋白感知接触界面的微形貌、拓扑结构、硬度等外界因素,通过细胞骨架重组改变细胞力学状态,从而影响细胞信号通路调控和相关蛋白的表达反馈,诱导细胞行为发生改变。研究材料表面对细胞行为的作用规律和机理,对生物材料制备以及临床医学研究具有重要意义。本论文从“无序到有序”,“各向同性”,
半导体型气体传感器因其生产成本低、制作工艺简单、产品便携和可大规模制备等突出优点,依然是当前热点研究领域之一。近年来,在氧化物半导体气敏材料的研究方面所取得的突出进展使得高性能气体传感器的实现成为了可能,并且基于部分氧化物气敏材料的半导体器件已经在气体检测方面达到了商业化应用的水平,如Zn O、Sn O2和WO3等。但是,基于氧化物材料的半导体型气体传感器还面临着工作温度高、选择性差和功耗高等问题
稀磁半导体(Diluted Magnetic Semiconductors,DMSs),一般指掺入过渡金属元素或稀土金属元素而构成的一类新型半导体材料。氧化锌(ZnO)结晶态材料(薄膜、晶体等)是一种宽禁带半导体材料,具有优异的光学和电学性能,并可通过掺杂实现磁光和磁电特性。因此,ZnO基稀磁半导体材料一直是稀磁半导体研究领域的热点。在过去的十余年间,人们在过渡金属元素掺杂ZnO基稀磁半导体材料研
对于肿瘤性骨缺损的治疗,开发一种兼具骨缺损修复和术后辅助治疗肿瘤的双功能生物材料具有重要意义。由于光疗在肿瘤治疗上具有疗效高、副作用小、靶向性强的优势,我们团队早期开发了具有光热效应的生物活性骨肿瘤治疗支架,主要是通过二维材料(石墨烯,二硫化钼等)在支架表面进行修饰,但这些二维材料的引入可能导致降解性不可控的问题。考虑到Ca-Si基生物活性材料的降解性和骨修复能力,我们设想制备具有光热性能的Ca-
开发具有环境耐受、功能多样且易于加工的生物大分子涂层和图案化材料可以推进生物光子、生物电子、生物传感、生物医药、组织工程等多领域的研究与应用。然而现有的生物大分子涂层材料(如聚多巴胺、聚多酚和溶菌酶)和图案化材料(如肌动蛋白、丝素和角蛋白)通常无法完全整合上述这些特征,因此应用受到了很大的限制。大肠杆菌生物被膜中富含一种名为Csg A的淀粉样蛋白纳米纤维。这种纳米纤维具备很多优异的性质:首先,蛋白
发展氢经济需要建立包括氢气生产、提纯、储存、利用和回收等在内的完整技术与产业链,从含氢混合气中选择性地提纯氢气仍然具有挑战性,特别是从稀释氢混合气中提纯氢气。与传统的氢气分离技术相比,氢分离用质子导体陶瓷膜具有耗能低、稳定性良好、机械强度高、操作简单和膜材料便宜等众多优点。目前研究的氢分离用陶瓷膜的性能受限于双极电导率特别是电子电导率的不足,不能满足实际工业应用的要求,迫切需要开发新型陶瓷膜材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