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我国是世界上自然灾害发生较为频繁的国家之一,地震等灾害造成的人民生命财产损失限制了我国经济和社会的发展。地震应急避难场所的规划研究日益受到全国各地的高度重视,它的规划建设是应对地震等突发灾害能力的迫切需求和必然选择,它的规划布局影响着城市及其居民的应急避难能力和规避风险的水平。目前城市地震应急避难场所的规划研究还处在探索阶段,它是在公共设施区位理论研究的基础上发展的,大多还处于理论研究过程中,较少与实际案例相结合。本文以西安市主城区为研究对象,尝试在公共设施区位模型研究的基础上,对地震应急避难场所的布局分析和优化进行研究。本文在综合国内外研究现状的基础上,首先对地震应急避难场所进行了综述,总结了地震应急避难场所的分类、相关建设要求及规划目标原则。梳理了公共设施区位模型,通过对区位模型的分析,结合城市应急避难场所规划布局影响因素分析,构建起不同等级的地震应急避难场所的区位模型。其中,固定应急避难场所区位模型以集合覆盖模型为基础,中心应急避难场所区位模型以最大覆盖模型为基础,同时分别附加相应的限制条件使模型得以实现,并通过GIS技术对构建的地震应急避难场所区位模型进行解算。城市地震应急避难场所作为地震灾害以及其他灾害发生时受灾人群防灾避难的主要场所,其空间布局的合理性至关重要,利用GIS技术对地震应急避难场所相关资源分析,对当前已建的应急避难场所布局进行分析。将构建的区位模型运用于西安市地震应急避难场所的实际选址中,结合西安市地震应急避难场所规划目标与原则,对西安市主城区地震应急避难场所进行布局优化调整。在地震应急避难场所布局优化的基础上,对地震应急避难场所服务范围内人口规模配置,实现应急避难场所空间合理布局,从可达性、公平性出发,提出了地震应急避难场所空间布局合理性评价方法与指标。为其他城市地震应急避难场所的规划布局方法提供借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