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作为现阶段我国企业最重要的融资方式之一,银行信贷长期以来为企业的持续运营和价值提升提供了大量的资金支持。现代企业的运营本质上是资金的流动过程,因而对于企业来说,维持良好的银企关系、借助银行的资金实现价值最大化是最理性的选择。如何获得银行的青睐,增强银行信贷的获取能力成为了企业重要的经营目标。随着近年来我国经济下行压力的不断增大与监管政策的日趋严格,企业利益相关者对上市公司及其高管的各类诉讼大量增加,对公司经营负直接责任的管理层的执业风险也迅速增加。资本市场日趋严格的现状使董事高管责任保险(Directors’and Officers’Liability Insurance,下文简称为 “D&O 保险”)获得了空前的发展机遇。作为对冲意外风险的避险工具,D&O保险能够在很大程度上解除董事和高管的后顾之忧,鼓励其进行积极决策。在国内外资本市场上,D&O保险也开始得到理论界与实务界的密切关注。国外学者主要从投资效率、公司业绩、财务效应和代理冲突等方面对D&O保险进行了研究并取得了较为丰富的成果。然而,现有研究主要基于国外资本市场现实状况展开,其在我国特殊的制度背景下会产生何种治理效应目前尚未取得一致意见。综观国内研究,不仅尚未形成完善的治理效应体系,研究成果寥寥可数,关于D&O保险如何影响银行信贷决策的研究更鲜有涉及。那么,D&O保险的引入会对银行信贷决策产生何种影响?是增强债权人的信心进而增加信贷供应?还是传递风险信号进而削减信贷配给?目前尚未有明确结论。文章以2009-2014年我国A股上市公司为研究样本,以银行信贷决策为切入点。首先考察不同的审计意见如何影响银行信贷决策,在此基础上重点考察了D&O保险对审计意见与银行信贷规模关系的调节效应,以检验D&O保险的治理效应。研究表明,与获得标准审计意见的公司相比,那些获得非标审计意见的公司,其次年新增的银行信贷规模显著下降;更为重要的是,D&O保险的购买强化了非标审计意见降低次年新增银行信贷规模的关系。上述结果表明,D&O保险的引入向银行传递了机会主义的信号,导致银行做出了减少信贷规模的逆向选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