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自20世纪90年代以来,美国在全面推进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过程中,在学生学业评价方面采取了一系列的改革行动。这次改革是在80年代改革的基础上,对基础教育策略进行重新的思考和调整的结果。它是从全国性课程标准的提出开始的。这一轮的学生学业评价改革所要解决的虽然仍是美国基础教育在国际比较中落后于其他西方工业国家的问题,但是,却与以往任何的一次改革行动都不同。首先,90年代以来,联邦从立法和拨款两个方面,对州和地方的教育策略逐渐增加了干涉的力度;而州和地方对联邦的要求也越来越重视。其次,这次的改革行动不但明确“高风险”测试在提高基础教育学生学业成就中的重要作用,还重视评价手段的多样化,例如将质性评价和量化评价相结合对学生进行评价。最后,重新解释了绩效责任的范围。在新的绩效制度中,不但教师、学校、学生要承担学生学业评价的结果,教育管理的上级机构甚至整个社会,对提高基础教育的质量都要担当一定的责任。本文将这个改革分成四个方面加以分析: 第一,改革的背景和动因,包括国际和国内的背景和因素,及这些因素如何推动改革的实施。 第二,改革的主要举措和行动。这个部分分为两个方面,第一是质性评价改革,另外一个是与绩效制度相关的改革行动。 第三,改革的影响。这部分包括改革措施给美国基础教育所带来的正面和负面的影响。 第四,改革的发展和趋势。这个部分在叙述美国基础教育学生学业评价的现状基础上,分析其发展的趋势。 此外,本文还在阐述了美国基础教育学生学业评价自二战以来的演进过程,在分析其历史发展特点的基础上,进一步对目前改革策略进行比较和分析,发现这个阶段的改革有三个不同以往的特点:重视“高风险”评价的运用;重视绩效制度的建设和发展;重视使用多样化的评价手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