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清传教士汉语学习对汉语教学的启示 ——以艾儒略为例

来源 :青岛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ittlebone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在明清大背景下,大批传教士因欧洲宗教改革而认识中国,纷纷前往中国传教。这一举动不仅促进了中西文化的交流,而且兴起了传教士汉语学习的高潮。对比同时期的传教士,艾儒略是其中汉语著作最多,表现最突出的传教士,他形成了独具特色的传教风格,一生致力于福建地区的天主教传播。他博学多才,在华期间通过结交中国士大夫以及在汉语写作中不断提高自己的汉语能力,汉语水平逐步增强,被中国士大夫称为“西来孔子”,是明清时期汉语教学史上不容忽视的人物。在众多文献中,关于艾儒略的汉语学习的相关研究比较少见,而艾儒略的汉语成就很高,可研究的方面很多,对当代汉语教学也有一定的启示。故本文主要研究明清传教士艾儒略汉语学习策略以及对汉语教学的启示意义,首先,运用文献分析法系统地搜集和整理相关的文献史料,分析明清传教士汉语学习点的建立和发展,对明清时期大背景下的传教士的传教活动和汉语学习进行归纳,说明明清传教士汉语学习策略对艾儒略的影响。其次,运用个案研究法具体分析艾儒略的汉语学习,对艾儒略的在华传教活动行程及其学习成果进行研究,他把用汉语著书立说当做是提升自己的汉语水平的策略,对艾儒略的汉语著作进行分时期讨论。再从著作文体层面讨论艾儒略写作能力的不断提高。对比同时期传教士的汉语学习策略,艾儒略既有继承也有创新,在明清传教士汉语学习策略的基础上不断发展创新,形成自己独特的汉语学习之路。再次,通过对艾儒略的汉语学习过程进行归纳,总结出艾儒略的汉语学习策略,从广交中国士大夫;注重形式的写作方法;继承与创新的翻译策略等三个角度对艾儒略的汉语学习策略做简要分析,体现了艾儒略汉语学习的进程,运用汉语的能力以及继承与创新的能力。最后通过艾儒略的汉语学习策略从教学、写作、翻译等方面总结对汉语教学的启示意义。
其他文献
随着中国经济与社会的高速发展,许多中国家长意识到传统的自然和人文学科并不是孩子专业发展和未来就业的唯一出路,或重视到孩子的艺术天分,或希望孩子从事艺术行业。因此也有越来越多的家庭鼓励孩子以升入艺术院校为目标,在高中阶段就开始艺术学习,而且这种情况也越发普遍。但伴随着艺术生数量的逐年增加,高中艺术生的品行问题也逐渐被暴露出来,许多学校发现了艺术生品行问题及其管理上存在较大障碍,这不仅不利于艺术生的学
近年来,通过上访甚至是非正常上访的方式来解决自己诉求的事件越来越多,有的上访人甚至以上访相威胁,向政府索要钱财,引起社会广泛关注。上访人以上访相威胁索要钱财的行为如何定性,学术界及司法实务界存在诸多争议。争议主要在于此种行为是否构成犯罪,如果构罪,构成何种犯罪。本文以曾某某寻衅滋事案为例,通过深入的法理分析,认定曾某某的行为应当构成寻衅滋事罪,以期为司法实践中类案的处理提供可行性参考。本文共分为四
随着我国社会结构日益多元和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推进,社会组织已经成为社会治理的一支重要力量。但目前社会组织管理模式表现出明显的“依附性”和“被动性”,双重管理体制严重制约了社会组织的发展。枢纽型社会组织因为能够将政府和社会组织联系起来,增进二者之间的有效沟通和良性互动,故其建设对于社会治理的发展完善有着重要意义。源于西方的法团主义理论对国家与社会关系的指导意义使其得到了学界的广泛关注和重视
2007年颁布的《物权法》设立了建筑物区分所有权这一新型物权,并以授权业主制定管理规约的方式赋予了业主宽泛的自治权利。但现行法律规定存在对管理规约的法律性质、自治内容和违反后果规定不明的问题,不利于建立良好高效的生活秩序,维护业主的权利。本文首先考察了现行法律法规的规定和国内社区治理的现状。总体而言,管理规约的法律性质并不清晰,违反管理规约的法律后果也不明确。通过对比法律、部门规章和地方政府规章,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建设一支符合时代要求的高素质、专业化、能担当的教师队伍,是新时代教师队伍建设的重要课题。教师是立教之本、兴教之源,中小学教师师资水平是提升国民素质工程的关键,因此需要有完善的中小学教师资格准入制度保证中小学教师队伍的素质和水准。为了满足教育改革和发展需求,我国一直在进行中小学教师资格准入制度改革探索,中小学教师队伍的规模、结构、素质能力已显著改善和提升。但是由于我国中小
历史图片是一种辅助性的学习对象,是课文辅助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在高中历史教科书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在学生学习历史的过程中肩负着同文字一样诠释历史史实的重任,教师们要充分利用图片,将其与文字等其他部分紧密结合起来共同诠释课本内容。本文章对人教版高中历史教材必修一中图片的研究共分为六个部分:第一部分是绪论,进行探究问题提出,并总结进行这方面探究的意义,通过大量资料搜集与整理,对国内外有关研究进行整理,
本文研究的主题是以股权转让形式转让土地使用权的商事交易行为的法律效力及其治理,研究视角是从法律规避视角对其加以学理分析,认为该商事交易是一种典型的法律规避行为。不同于多数学者运用法解释学方法,片面研究法律规避行为的效力,本文采用法经济学方法和法解释学方法,突破单一学科视角,通过研究该交易的法律规避原因,民商法、税法和刑法的解释和治理,提出合理的法律规避行为的立法、司法和行政治理方式。鉴于房地产业在
渎职犯罪的认定涉及多个专业领域,其危害后果具有多样性、复杂性、不确定性。“经济损失”是渎职犯罪危害后果的一种表现形式,在理论和司法实践中对其认定标准、起算时间、计算范围的理解各不相同,导致同类案件定罪和量刑上的差异,因此对该问题的研究实属必要。本文以“史某某涉嫌滥用职权罪”一案为例,对史某某的行为是否造成“经济损失”以及史某某的行为是否构成滥用职权罪等问题提出了自己的看法,希望为类似案件的处理提供
私分国有资产罪是1997年刑法新设立的罪名,由贪污罪分离而来,由于两者在犯罪客体、客观方面、主观方面都有相似之处,因此在理论界中对两者的区分也是众说纷纭,难以准确界定两罪,伴随而来的是实务部门在办案过程中对具体案件事实难以定性。在司法实践中,有的犯罪分子主观上本着集体内部公平的想法分发国有资产,但在行为方式上表现出共同贪污的特征,比如申报不实报表批款的行为,这种案件在出现疑似贪污罪的情节时往往被认
依据宗教社会学经典论述,巫师的神圣性源于私人关系的建构,而在人类学的论述之中却又是社会实践的结果。比较当前中国民间信仰与巫师的互构关系,巫师获得其神圣性与生存的空间既不局限于其固有的私人性,亦非由社会交换关系来构建。本文通过与涂尔干的巫术“私人膜拜”、莫斯的“礼物模式”、桑高仁的“灵验模式”进行对话,结合在广东省荷乡地区的实证研究,梳理巫师的“神圣”身份建构途径及其行动逻辑。论文的研究结论是:“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