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师在大学英语教学中对少数民族学生自我概念的提升作用

来源 :西南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ylmny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20世纪70年代以来,语言教学的研究重点从研究教师如何教转向学习者如何学。其中一个重要研究领域是关于造成学习结果差异的学习者个体因素。在这一背景下,研究人员开始关注情感因素对语言学习的影响,讨论较多的情感因素有态度、动机、个性、焦虑、移情、自信心等,作为动机因素之一的学业自我成就动机使教育研究者对自我概念研究的兴趣浓厚起来。但对外语学习中的自我概念问题研究的相对较少,特别是针对少数民族大学生英语自我概念的研究更少。 以现有的自我概念研究理论为基础,本文研究的目的在于找出少数民族大学生消极英语自我概念的成因,并进一步探索教师在提高少数民族大学生英语自我概念中应发挥的作用。作者在广泛深入地学习自我概念研究的基础上,在对云南民族大学学生的英语学习现状进行探讨之后,在理论结合实践的基础上提出了本文的研究问题:在英语学习过程中,那些因素导致了少数民族大学生消极自我概念的形成并主要探讨了在教学中教师应采取的干预措施。本研究采用了个人访谈的方式,在云南民族大学非英语专业的新生中进行英语自我概念和英语学习实际情况的调查。作者选取了10名不同背景的少数民族大学生参加调查访谈,这十名学生均为英语学习差生。在对结果进行相关分析时,学生的英语考试成绩及在课堂上的表现都被看作英语学习成就的表现手段。访谈结果表明:少数民族大学生由于母语迁移,语言思维障碍及错误的自我归因等各种因素的影响,和汉族大学生相比,在英语学习过程中不可避免的会遇到各种障碍和困难。 本文的研究结果为大学英语教学中少数民族大学生的自我概念研究提供了有益的教学启示。文章在最后提出,在充分了解制约少数民族大学生英语自我概念提高的因素后,应根据他们的特点,采取具体的干预措施,如:强化语音培训;加强学生的内在归因及发挥教师作为重要他人的作用等。
其他文献
翻译对等是翻译理论中一个根本性的问题,而现代译论对于翻译对等的研究主要从语言学、交际学、社会符号学、翻译学和文艺学五个方面来进行。近年来,以奈达和纽马克为代表的交际
皮钦语或称“洋泾浜语”是人类在特殊环境下发展出来的言语交际工具。在大多数人的心里,皮钦语就是一种不伦不类,土不土、洋不洋的混合物。或许正是因此,皮钦语的研究长久以来在
即便是在世界文学史上,弗吉尼亚·伍尔夫,这位二十世纪英国文学最杰出的女作家也无疑是个掷地有声的名字。作为一个颇具梦想家气质的博学文人,她孜孜不倦地追问着生命的本质,捕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