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博物馆资源的校本课程开发与实施研究 ——以七年级生物学校本课程为例

来源 :东北师范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beryl1830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2020年10月,教育部和国家文物局联合印发《关于利用博物馆资源开展中小学教育教学的意见》,对如何利用博物馆资源开展中小学教育教学提出了明确的指导意见。文件强调要在结合中小学生认知规律和学校教育教学需要的前提下,充分挖掘博物馆资源进行课程开发。《义务教育生物学课程标准(2011)》也指出了博物馆资源对生物学课程学习的重要价值,在课程资源开发与利用建议部分指出:“各地自然博物馆的馆藏中就有大量的动物、植物标本及古生物、古人类化石,他们在揭示自然发展、生物进化和生物多样性方面具有重要作用”。(1)在学校课程教学中利用博物馆资源有多种形式,其中基于博物馆资源进行校本课程开发是较为深入与重要的一种形式。如何基于博物馆资源开发主题丰富的校本课程,馆校之间如何有效沟通合作,课程目标如何与学校教育理念进行协同,课程实施方式和评价方式如何进行创新,这些都是博物馆资源校本课程开发需要探索的重要问题。研究者顺应当前现代教育的多元化理念,多次进入所在地区自然博物馆以及学校调研,与博物馆教育工作者、学校教师构建课程开发共同体,研究共同体基于学校教育理念、生物学课程标准以及博物馆资源类型及特色,通过行动研究的方式开发并实施了基于博物馆资源的生物学校本课程,促进博物馆资源在学校校本课程中的有效利用。在行动研究过程中,共同体通过持续、系统化的研讨和探索,逐渐形成校本课程建设思路,制定计划并实施,通过行动研究的过程及反思,梳理了基于博物馆资源的校本课程开发的基本流程,总结出博物馆资源应用于学校校本课程的有效策略。包括:学校与博物馆应增进对彼此的价值认同;馆校双方可以构建课程共同体,通过行动研究开发设计校本课程;基于博物馆资源的校本课程应转变传统的学生学习方式,聚焦学生的核心素养;基于博物馆资源的校本课程对学生的评价应有所创新。研究的主要结论包括:首先,基于博物馆资源的校本课程对于学生的学习和发展具有重要价值。其次,基于博物馆资源的校本课程开发的流程大概可以梳理为:考察博物馆资源类型和种类,确立可以利用于学习课程的环境资源、实物资源以及人力资源;分析学校的育人理念和课程整体构架,通过资源匹配确定校本课程类型;构建课程开发共同体,通过研究确定基于博物馆资源的校本课程的目标、课程内容、课程实施方式、评价过程;实施并评价校本课程,总结反思。最后,研究发现影响基于博物馆资源校本课程开发效果的主要因素有校本课程开发主体、学生的能动性、课程研究性的体现、博物馆资源的更新和完善。博物馆是校本课程强有力的资源支撑,在开发利用博物馆资源的过程中,应把握博物馆和学校的具体情境,综合考虑多方因素,建立有效的合作机制,开发并实施相应的校本课程。
其他文献
<正>2021年2月1日,《国家林业和草原局农业农村部公告》(2021年第3号)中公开发布了新版《国家重点保护野生动物名录》。该新版《名录》共列入野生动物980种和8类,其中国家一级保护野生动物234种和1类、国家二级保护野生动物746种和7类。686种按陆生野生动物由林草部门管理,294种和8类按水生野生动物由渔业部门管理。
期刊
甲基萘酚是一些药物合成的重要中间体。目前研究合成甲基萘酚的方法主要为萘酚与甲醇的气相甲基化,该反应易发生多甲基化反应,选择性差,收率低、反应温度高达380℃以上,能耗大,对设备要求苛刻,导致甲基萘酚尚未能工业化生产。因此需要开发一条高效合成甲基萘酚的路线。本论文设计了一条以4-氯-1-萘酚为原料,经曼尼希反应、曼尼希碱还原两步合成甲基萘酚的新路线,研究了过程中的催化剂和工艺条件,获得了较高的甲基萘
STEAM教育模式有效整合了课程的跨学科性和实践操作性,将科学知识、技术手段、工程项目、艺术素养和数学思维置于学生学习课堂情境中,培养学生形成STEAM素养。文章分析了高职院校“平面设计”课程存在的问题及改革的必要性,解析了STEAM模式与“平面设计”课程结合的构架模型,探讨了教学过程中STEAM教育理念的渗透与融入,形成了一套完整的教学模型和评价系统并开展了教学实践,以期为STEAM+课程提供模
<正>以“阅读与表达均衡推进”为编写理念的统编教材,非常重视读与写整体设计,营造一种读写共生的教学视域。在此背景下,微写作成了阅读教学的新常态。“微写作”是在阅读教学的基础上,立足于文本的经典语段、表达方式、结构特点进行的微型写作训练,旨在有效实现读与写的融合,习得言语表达范式。
期刊
为助力古代诗歌阅读专题复习从浅表学习走向深度学习,达成读写互涉互融、教学相生相长的目标,可采用小群文阅读方式,组织读、写、评循环一体的课堂教学。本研究以《唐诗三百首》选篇小群文阅读教学为例,从原生文本导读、次生文本鉴赏、创生文本交流等方面展开论述,对学生进行古诗专题复习提供了可选择的思路。
利用胺交换反应,以2,4,6-三(二甲胺基甲基)苯酚(DMP-30)和聚醚胺(D230)为原料合成改性曼尼希胺MA1,以聚乙二醇二缩水甘油醚与E51型环氧树脂作为混合扩链剂对MA1扩链得到中间体MA2,并用苯基缩水甘油醚(PGE)对MA2进行封端,最后经过去离子水稀释,得到一种不含助溶剂的水性环氧固化剂。探究了反应的最佳合成条件,采用FT-IR对固化剂产物进行结构表征,并考察不同固化物的涂膜性能。
既往测温停留体表,未涉及脏腑温度范围,控温流于目测,未涉智能量化。无损测温热疗具有微创或无创的优势,如何精确测温调控热疗、发挥热疗的独特长处是个热点。本文通过查阅有关肿瘤热疗的最新文献,归纳、整理、总结出一些肿瘤热疗的思路和方法,如肿瘤的精准热疗可以通过质子共振频率-磁共振质子波谱、磁共振引导结合激光诱导热治疗、Sigma-HyperPlan等高端科技来规划。通过这样回顾热疗的发展进程,本文阐明了
<正>【导入语】同学们在平时的英文写作过程中,最大的困惑是什么呢?拿到一个写作任务,你们又是如何去进行写作的呢?那么今天,我们将以一种阶梯式的写作方式,来教会同学们如何去构思,来带领同学们一步一步的写好一篇文章。现在我们先来看一个写作任务:请根据表格内容,写一篇小短文描述你的家规。
期刊
聚氨酯改性沥青混凝土(Polyurethane Modified Asphalt concrete,PU-AC)的强度随时间不断增长,与环境温度关系密切。为有效指导PU-AC的生产与施工,首先分析了PU-AC的强度形成机理,并根据固化过程中PU-AC的劈裂强度增长规律,建立了其强度的时温模型,为养生期限及开放交通时间提供参考。结果表明:随固化反应进行,PU-AC体系内的异氰酸酯基(-NCO)逐渐减
近年来,科学技术的发展激发了艺术形式的呈现多样性,参与性装置艺术在这样的背景下应运而生。可参与性的艺术形式在景观环境的各个领域均有所涉及,以新颖的艺术形式占据了大众视野,更吸引人们主动地参与到与环境及作品中来。大学校内景观环境是学生进行校园室外活动的重要空间,随着经济水平以及艺术审美的提升,人们对于校园环境的要求也逐步增强,被动“欣赏模式”的校园景观已经不能引发大学生对校园环境的关注与了解。本文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