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发性高血压患者中心动脉压和尿白蛋白/肌酐比值的关系

来源 :福建医科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fengk9000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本研究旨在探讨原发性高血压(essential hypertension,EH)患者中心动脉压(central aortic pressure,CAP)和尿白蛋白/肌酐比值(urinary albumin to creatinine ratio,UACR)的关系。方法:回顾性分析2016年1月至2019年3月期间就诊福建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全科医学及老年病房门诊及住院部的患者共927例(男性578例,女性349例,平均年龄57.07±11.44岁)。使用心血管功能及动脉硬化检测仪(Complior Analyse,法国)测定中心动脉收缩压(central systolic blood pressure,cSBP)和中心动脉舒张压(central diastolic blood pressure,cDBP)。采集清晨首次尿样本,计算UACR=尿白蛋白(mg)/尿肌酐(g)。首先,根据测定的UACR水平分为正常白蛋白尿组(UACR<30mg/g,804例)和异常白蛋白尿组(UACR≥30mg/g,123例);以中位数为切点,将正常白蛋白尿组分为低水平正常组(UACR<6.04mg/g,402例)和高水平正常组(UACR≥6.04但<30mg/g,402例)。接下来根据是否高血压(hypertension,HT)及糖尿病(diabetes mellitus,DM),按2*2设计分组:对照组(n=269)、糖尿病组(DM组,n=76)、高血压组(HT组,n=437)和高血压合并糖尿病组(HT+DM组,n=145)。比较组间年龄、性别、体质指数、cSBP、cDBP、HT病程、DM病程、血肌酐、UACR、估算的肾小球滤过率(eGFR)、使用钙通道阻滞剂(calcium channel blocker,CCB)比例等指标的差异。采用多因素方差分析探讨HT和DM对UACR的交互作用。Spearman相关分析探究UACR的相关因素。利用多元线性回归探讨UACR的独立相关因素。采用二元logistic回归方法分析UACR≥30mg/g的相关因素。结果:1、对于不同UACR水平,从低水平正常组、高水平正常组到异常白蛋白尿组,cSBP、cDBP、患HT比例、患DM比例、使用CCB比例、HT病程逐渐升高(P<0.05)。与对照组相比,HT组和HT+DM组的UACR、cSBP、cDBP、BMI、年龄、空腹血糖水平较高,eGFR较低(P<0.05);与DM组相比,HT+DM组UACR、cSBP、cDBP、BMI、年龄、血肌酐较高,总胆固醇、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eGFR、糖化血红蛋白水平较低(P<0.05)。2、多因素方差分析结果表明,P交互=0.176,P高血压<0.001,P糖尿病=0.185。3、所有研究对象中,cSBP、cDBP、年龄、体质指数、HT病程、DM病程、心率、空腹血糖、糖化血红蛋白、甘油三酯、使用ACEI/ARB、使用CCB与UACR呈正相关[rspearman(rs)=0.313、0.162、0.087、0.068、0.252、0.139、0.121、0.198、0.149、0.178、0.113、0.075,P<0.05)];男性、血肌酐、尿酸与UACR呈负相关(rs=-0.195、-0.182、-0.076,P<0.05)。4、所有研究对象中,多元线性回归发现cSBP、HT病程、DM病程、使用CCB是UACR的独立相关因素(β=0.191、0.078、0.065、0.086,P<0.05)。5、所有研究对象根据是否HT及DM、UACR水平、性别、年龄分层分析发现:在HT组和HT+DM组中,cSBP均是UACR的独立相关因素(β=0.226、0.180,P<0.05);在DM组中,空腹血糖是UACR的独立相关因素(β=0.336,P<0.05);在高水平正常组和异常白蛋白尿组中,cSBP均是UACR的独立相关因素(β=0.139、0.182,P<0.05);不论男性还是女性、年龄≥45岁但<70岁患者中,cSBP均是UACR的独立相关因素(P<0.05)。6、EH患者以HT病程(10年、15年为切点)、性别、年龄(65岁为切点)、CCB使用情况、ACEI/ARB使用情况分层分析,发现在各层各分组中cSBP均是UACR的独立相关因素。7、所有研究对象行二元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cSBP(OR:1.039,95%CI:1.026~1.052,P<0.05)、HT病程(OR:1.034,95%CI:1.005~1.065,P<0.05)、心率(OR:1.027,95%CI:1.010~1.044,P<0.05)、使用CCB(OR:0.444,95%CI:0.284~0.696,P<0.05)均是患者UACR≥30mg/g的相关因素。结论:原发性高血压伴/不伴糖尿病患者中,中心动脉收缩压升高是UACR升高的独立相关因素,糖尿病病程和高血压病程的增加也是UACR升高的相关因素。
其他文献
目的:通过回顾性分析研究转化治疗与单纯化疗对Ⅳ期胃癌患者的临床疗效以及预后分析。方法:采用回顾性方法,依据纳入标准,研究2013年1月至2017年12月联勤保障部队第九〇〇医院78例初始无法手术切除的Ⅳ期胃癌患者,根据2~4周期化疗结果,结合患者本人手术意愿,78例Ⅳ期胃癌患者可分为两组,分别为转化治疗组(33例)和单纯化疗组(45例)。转化治疗组患者经化疗后行全胃、远端或近端胃癌切除术。单纯化疗
目的:探讨IgA肾病(IgA nephropathy,IgAN)伴肾内小动脉病变患者的临床病理特征及预后。方法:回顾性分析2010年01月01日至2018年12月30日在福建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确诊为原发性IgAN共236例患者的临床病理资料,按光镜下肾内小动脉是否出现血管壁增厚、动脉硬化、透明质改变、洋葱皮样增生和纤维素性坏死分成为肾血管病变组(85例)和无血管病变组(151例)。以肾活检日为起
目的研究在甲状腺功能正常的人群中甲状腺激素水平与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nonalcoholic fatty liver disease,NAFLD)的相关性。方法纳入2017年6月至2019年6月于我院住院期间行腹部超声检查的甲状腺功能正常的患者共1912例作为研究对象,完成一般资料收集,记录游离三碘甲状腺氨酸(free triiodothyronine,FT3)、游离甲状腺素(free thyro
背景:胃黏膜下病变也常称为黏膜下肿瘤(submucosal tumor,SMT),包括广泛的非肿瘤性和肿瘤性疾病,主要指起源于胃黏膜上皮层以下组织的病变。当前,超声内镜(Endoscopic ultrasonography,EUS)已成为了白光胃镜发现胃SMT后,对其起源和性质进一步诊断的重要辅助检查手段。但其诊断价值仍有争议。目的:本研究拟通过分析胃SMT的超声内镜下特征并与术后病理比较,评估E
目的:分析福州上消化道出血(UGIB)发病时间的分布规律及与气象因素的关系,并构建基于本地数据的BP神经网络预测模型。方法:收集2015.1.1~2017.12.31福建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及中国人民解放军联勤保障部队第九〇〇医院经内镜证实为UGIB的病例资料及气象资料,比较季度、月份和节气间UGIB发生的差异及相关性。以节气分层行1:1配对病例交叉设计,设置0~3天滞后期,探讨气象因素对UGIB
目的:本文通过回顾性研究分析甲状旁腺功能减退症(hypoparathyroidism,HP)患者的临床资料特点、漏诊/误诊情况、并发症、心血管危险因素,旨在提高临床医师对该病的认识,减少并发症的发生和提高患者生活质量。方法:回顾性分析2008年1月至2019年12月福建省立医院收治的70例甲状旁腺功能减退症患者,按照病因分为三组:假性甲状旁腺功能减退症(pseudo-hypoparathyroid
【目的】探讨免疫组化CD34、α-SMA、CD10及PASM-Masson染色在不同浸润级别肺腺癌肿瘤间质中差异表达及意义。免疫组化β-微管蛋白-Ⅲ(β-Tubulin-Ⅲ)在不同浸润级别肺腺癌细胞中表达及意义。【方法】收集福州市肺科医院胸外科2016年1月至2016年12月行肺切除手术的100例肺腺癌病例,根据肺腺癌病理类型进行分组,其中A组病例为50例:包括15例原位腺癌(adenocarci
目的:通过动物体内试验研究胡桃醌(Juglone)(Pin1受体抑制剂)对链尿左菌素(Streptozotocin,STZ)诱导的载脂蛋白E(Apolipoprotein E,Apo E)基因敲除小鼠胸主动脉内膜斑块厚度变化以及Pin1/FOXD3表达变化的影响;通过平滑肌细胞体外试验研究Pin1受体抑制剂胡桃醌(Juglone)在高糖(葡萄糖33m M)条件下对PDGF诱导小鼠胸主动脉平滑肌细胞
研究目的通过高通量二代测序技术检测GPC-3敲除后Huh7细胞株及未处理组的lnc RNA(long noncoding RNA,长链非编码RNA)表达谱,分析筛选具有显著差异表达的lnc RNA,拟在lnc RNA水平探讨肝癌的迁移、侵袭,为肝癌的发生发展机制研究和肝癌的临床诊断、治疗提供新的思路和策略。研究方法1.分别对GPC-3敲除后Huh7细胞株(Huh7-KO)及未处理组进行RNA数字表
背景:颌面部的肿瘤、腭裂、外伤、牙周病、根尖周病等疾病都会导致口腔中的骨组织缺损,对预后和后期的修复治疗造成不利影响。在这些情况下如何争取骨组织的再生,尽可能的恢复功能和美观是口腔医生面临的重要课题。组织工程作为促进新组织形成、缺失组织重建的技术,是实现口腔骨组织再生十分理想的方法。牙周膜干细胞(periodontal ligament stem cells,PDLSCs)除了具有较好的自我更新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