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农业作为国民经济的基础,对国家整个产业的发展和国民经济的平稳运行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农村生产力水平得到了很大的提升,但是农业基础薄弱、农村发展滞后的问题仍然严重。农民、农村、农业的问题,归根到底是农民收入增长的问题。当前,我国农民收入水平偏低,与城市居民相比差距仍然很大,而且,还有进一步拉大的趋势,同时,农业生产方式粗放、科技水平低下、农民科学文化素质不高,这些都导致农民收入增长很不不稳定,面临很大的波动性,加之国民经济增速放缓,人口红利逐渐丧失,这进一步恶化了农民的收入状况。要想扭转这一趋势,实现农民收入的稳定增长,仅仅通过市场的自发调节都是不够的,必须依靠政府的支持。而财政作为政府宏观调控的主要工具之一,不可避免地要承担起促进农民增收的主要责任。各国经验纷纷表明,财政支农是实现农民增收的一个重要手段,对于我国这样一个城乡二元结构非常突出的国家来说,要想实现城乡一体化、加速农民收入的增长,财政支农无疑是最直捷、最有效、最得民心的政策之一。近年来,我国财政支农力度不断加大,但是却难以达到预期的效果。无论是在财政支农总量、结构还是资金管理方面都存在很多问题。为此,本文将通过定量与定性相结合的方法,就财政支农对农民增收的效应进行分析,力图达到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效果。文章主要内容分为以下六个部分:第一部分指出了文章研究的背景和意义,总结了国内外相关研究成果,总述了文章主要的研究内容、分析方法、研究的创新和不足等;第二部分对与文章相关的概念和经济理论基础进行了说明;第三部分运用图表对我国农民收入和财政支农的现状进行了分析;第四部分根据相关数据,建立计量模型,就我国财政支农对农民收入的效应进行了研究;第五部分分析了当前我国财政支农在促进农民增收方面存在的问题;第六部分指出了进一步增加我国财政支农促进农民增收效应的对策建议。文章的主要结论有:(1)当前我国财政支农对农民增收有一定的拉动作用,尤其是长期来看,这一效应更明显。(2)我国财政支农各部分对农民增收的效应有很大差别。(3)我国财政支农存在的问题:总量偏低、结构不合理、管理不规范、缺乏长效机制、监督惩处机制缺位。根据以上结论,文章指出的解决对策有:(1)加大财政支农力度,引导资源合理配置(2)优化支农结构,提高资金使用效率(3)强化管理(4)形成财政支农的长效机制(5)强化监督监察,完善相关法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