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通过测定常规体外循环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CPBCABG)和非体外循环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OPCABG)病人术前、术后各时间点炎性因子和心肌组织损伤方面的差异,并结合围术期炎性反应,比较多支冠状动脉病变行常规体外循环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和非体外循环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围术期全身炎性反应及心肌损伤的变化情况。方法:符合入选标准的患者共35例,其中男25例,女10例;年龄63.4±13.4岁,随机分为CPBCABG组(A组,14例),OPCABG组(B组,21例)。CPBCABG组男9例,女5例;OPCABG组男16例,女5例。两组患者年龄、性别、体重、术前左心室射血分数(LVEF)等临床资料差异无统计学意义。CPBCABG组病人在常规低温体外循环下完成搭桥手术;OPCA BG组病人在常温非体外循环下完成搭桥手术。收集麻醉诱导后(T1)及术后2h(T2)、8h (T3)、24h (T4)和48h(T5) 5个不同时间点静脉血各6ml。测定白细胞介素6(IL-6)、白细胞介素8(IL-8)、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肌钙蛋白I(cTnI)。另外记录围术期各项临床指标如术后24h胸液引流量、输血量、辅助呼吸时间、术后发热时间、正性肌力药物辅助例数、血管旁路移植数目等。结果:两组患者性别、年龄、体重、术前LVEF、输血量、血管旁路移植数目上差异均无显著性。但OPCABG组术后24h胸液引流量较CPBCABG组明显减少,呼吸机使用时间及发热时间缩短,术后需正性肌力药辅助例数较少。OPCABG组IL-6在术后2h和8h、TNF-α在术后2h较术前均明显升高(P均<0.05);CPBCABG组术后所有指标(IL-6、IL-8、TNF-α、cTnI)均较术前有不同程度的升高,以术后2、8和24h最为明显(P<0.05或P<0.01)。术后OPCABG组所有生化指标均较CPBCABG组明显低,尤以术后2h和8h差异最为明显(P<0.05或P<0.01)。结论:与CPBCABG组相比,OPCABG组围术期炎性反应明显降低,提示OPCABG较传统CPBCABG对机体生理功能干扰小,能明显降低围术期炎性反应,减轻心肌损伤,改善病人治疗效果,值得进一步推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