色诺芬的虔敬——《居鲁士上行记》中的宗教与政治

来源 :中山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kaffee0929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色诺芬的名著《居鲁士上行记》是政治哲学的重要文本,它虚构了哲人的政治经历,以此从理论上探究哲学与政治之间相处的限度。本论文从“虔敬”这一角度来切入主题,因为在古希腊,宗教与城邦政治绞缠在一起,政治生活在很大程度上就是宗教生活,虔敬是邦民的美德。就哲人的本性而言,哲人色诺芬不可能信仰宗教,然而《上行记》中的人物色诺芬几乎始终如一地表现成一位虔敬的统治者。为了探寻哲人色诺芬为何在政治实践中贴近宗教传统,本文依照作者的叙事顺序,逐一考察了色诺芬在《上行记》中经历的的政治—神圣事件,得出的结论是:色诺芬的虔敬具有双重目的,作为哲人,他在政治处境中表现为一个虔敬的希腊人,以此消除大多数人对哲人渎神本性的怀疑乃至憎恨;然而哲人的虔敬不单是出于对一身之安危的考虑,宗教对于普通人而言,是道德的基础,从而也就是公共生活的基础,有秩序的人类生活有赖于宗教,哲人践行虔敬是出于对人类的责任感。
  引论第一部分的第一节分析了哲人色诺芬在近两个世纪以来承受的冷落及其原因,然后陈列了以往时代给予色诺芬的礼遇。第二节归纳了色诺芬的生平与现存作品,接下来综述了《上行记》文本的流传、翻译、注疏、研究的情况。苏格拉底的虔敬是理解色诺芬虔敬的指引,因此引论的第二部分以“苏格拉底的虔敬”为题,主要以色诺芬的四篇苏格拉底作品为基础分析了苏格拉底对宗教的真实态度。正文的第一章首先探讨了书名的政治哲学含义,第二节呈现了笔者对色诺芬托名纪事的一些反思,接下来的一节专门总结了《上行记》的纪事原则和笔法。论文第二至六章深入、细致地解读《上行记》中的主人公色诺芬的政治经历,从中解读色诺芬的宗教观,次序如下:色诺芬投身政治生活为军队创建新秩序(《上行记》卷三);色诺芬率领军队经过卡杜客和亚美尼亚等蛮人地区(卷四);色诺芬计划在蛮人的土地上创建一座希腊城邦(卷五);色诺芬对选举唯一统治者事件的处理(卷六);色诺芬率领军队脱离斯巴达人的控制转向忒拉克僭主赛忒斯(卷七)。
其他文献
本文从柏拉图和亚里士多德的诗学入手,试图开启人们对柏亚关于“诗”的重新认识。长久以来,占据理论上风的始终是柏拉图与亚里士多德在文艺理论范围内关于“诗学”的诸多差异和纷争。从表面上看,柏拉图对待“诗”的态度的确与亚里士多德迥然不同,“诗”在二者文本中表现出来的显著差异常常阻碍人们对其诗学进行深层次的探究。本文试图通过对柏拉图和亚里士多德诗学的深层揭示,探寻二者在诗学矛盾背后的统一目的。文章首先从诗教
学位
在最近几年里,移动通信和互联网成为当今世界发展最快、市场潜力最大、前景最诱人的两大业务。而移动通信和互联网的结合在3G技术的大力推广与普及下实现了飞跃性的"联姻",这桩"联姻"催生了一个新的媒介时代--"移动互联"时代,这一将无线通信与国际互联网等多媒体通信结合的新一代移动通信系统,虽然仅仅是解放了"坐在桌前畅游赛博空间"这么一个小小的姿势,虽然仅仅是将互联网和手机相糅合这么一个小小的进步,它带给
学位
非营利组织缘起于政府失灵和市场失灵,在公私物品提供上弥补了政府国家体制和企业市场体制的不足。除了非营利性和民间性外,非营利组织还具有志愿性、公益性等重要特征,表现出强烈的道德色彩和伦理意蕴。在实际的组织活动中,非营利组织在其伦理精神的引导和推动下,在推动经济发展、促进民主公平、倡导慈善互助等方面凸显出重要的伦理功能,发挥着独特的道德示范和感召作用。  当然,非营利组织在发展过程中也面临着一系列的危
宋明理学作为儒学发展历史的又一高峰,历来为学界所重视,而随着研究的深入,对宋初经学思想进行研究的理论要求也渐渐凸显出来,即不同于从应对佛道理论挑战的道统论的角度来标宋明理学之“开新”,而是从被视为儒家主体的经学研究出发,去进一步挖掘宋明理学之理论资源。因而据此,本文便选取宋初疑经思潮代表人物刘敞为基本立足点,试图通过对刘敞及其著作的分析,来看刘敞的经学思想及其理论意义。综合来看全文所主要面临的问题
学位
章学诚是我国重要的史学理论家,与刘知几为我国传统史学理论并峙的双峰。其史学思想素来为人重视,然而大陆学界往往将目光集中于他的"六经皆史"说、方志理论、目录学或者文学思想,而少有人注意其思想中的历史哲学因素,倒是海外的研究者注意到了这一点,法国汉学家戴密微、美国汉学家倪德卫以及日本学者山口久和等均对这一方面有所阐发。首先明确提出"章学诚历史哲学"这一概念的当属海外华人学者余英时先生,不过余先生当时主
学位
解放军舞蹈,无论从舞者、受众、文化功能、审美风格来看,都是一个特殊的舞蹈现象,它是踏着硝烟和战火艰难诞生的,它伴随着中国共产党领导的革命军队成立,在革命斗争和民族解放中成长,伴随着新中国的成立走向正规,与改革开放一道发展完善自己。  解放军舞蹈,最初以艺术形式宣传鼓动革命和进行思想教育,直接服务于政治、服务于军事行动,是中国共产党自建军以来的重要文艺武器。时至今日,解放军舞蹈已经有重要发展:解放军
当今的世界,全球化已经成为共识,人们也越来越积极主动地以全球化的思维方式来考量国家、民族以及自身的发展;伴随着人类历史的发展,文化带给人们的不仅仅是对自然世界的改造,同时更是为人类提供了生存的根据和指引。人类通过文化创造和创造文化不断地充实和发展着自身,丰富和繁荣文化,而文化则不断地促进着人的解放、人的自由和人的发展。在某种意义上说,文化创造力是民族国家的核心竞争力,是一个民族与一种文化的生命力。
自20世纪初梁启超、胡适等建构中国逻辑史学科以来,“据西释中”式的中西比较研究就一直是中国逻辑史研究的经典范式。该研究范式的一个重大缺陷在于未能揭示中国古代逻辑的特点。近年来,鞠实儿所提出的广义论证观念不仅扩展了“逻辑”一词的含义,而且论证了逻辑的文化相对性原理,这就为从中国文化自身出发研究中国古代逻辑提供了方法论基础。  基于广义论证的逻辑观,本文对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发挥重要影响的《左传》谏言进行
学位
在应用可能世界语义的各种形式化理论中,在当前状态(可能世界)上,描述当前状态本身性质的公式即是那些不带有模态算子的公式,而带有模态算子的公式则描述当前状态可达的其它状态所具有的性质。从哲学直观出发,无论形式化理论刻画了怎样的现象和规律,当前状态内部的性质都应该对当前状态会通达于怎样的状态具有一定的影响,也就是说当前状态本身的性质决定着可达状态的性质。但是,对于这种影响的表达在各种形式化理论中一直极
学位
关于古代日本的道教,下出积与曾指出日本只存在通过外来移民流传至日本民间的民众道教。但是,“民众道教”这个概念的使用并不一定恰当,道教要素在日本也不仅仅流行于民间。作者认为,道教或道教要素在日本的存在方式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日本对道教或道教要素的认识程度与解读方式。本文以古代日本的文献史料、出土文物为中心,通过与同一时代中国、朝鲜半岛等相关资料的纵横比较,结合当时的东亚历史背景,考察了道教要素传入古代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