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隐化,作为一种隐性或间接的表达方式,是指目标文本通过泛化、替代或删除词等,故意忽略源文本的某些内容,显化恰好与之相反。尽管隐化策略常常被译者采用,但目前学界对显隐化的翻译研究主要集中于显化,对隐化现象的研究鲜有涉足。本文从译文对比的角度,基于《红楼梦》汉英平行语料库,对霍译本和杨译本中递进连词的翻译进行对比分析,旨在考察翻译隐化现象,丰富翻译隐化研究。本文以中文连词为分类依据,首先对比考察各类连词在两个译本中的对应翻译,统计连词的使用频率,进而结合语境考察两个译本采用的翻译策略。另外,本文通过总结两译本递进连词英译的异同点,对比考察不同译者在同一个递进连词上的不同翻译策略,并结合目的论对翻译策略的使用进行阐述。主要发现包括:第一,尽管英语倾向于使用显性连接词,即汉译英时,往往采用显化策略翻译连词,但是,不同于其它类型的连词,递进连词的翻译则呈现出明显的隐化特征,这一现象值得关注。具体地说,对于逻辑关系较强的递进连词,中文为母语的杨宪益倾向于直译或者显化策略,而英语为母语的霍克斯则选择隐化策略,尤其是泛化(generalization)策略。对于逻辑关系较弱的递进连词,在不影响原文的基础上,两人均采用替代(replacement)或省略(omission)等隐化策略。第二,对于递进连词的英译,两译本采取的翻译策略既有相同之处也有不同之处。相同的是,对于部分逻辑关系较弱的递进连词的英译,两译本都不约而同地采用了替代或省略的隐化翻译策略。不同的是,对于递进连词的英译,霍译本隐化的程度大于杨译本,具体表现为霍译本相对频率P值为0.598(P<1),而杨译本P值为0.914(P<1)。另外,通过对比分析,发现对于逻辑关系较强的递进连词,基于不同的翻译目的,两人采取了不同的翻译策略。其中,杨译本倾向于采取直译,即较少采用隐化策略,以最大程度地保留源语信息。而霍译本基于贴近读者需求的翻译目的,对于晦涩难懂的文化色彩词及其相应的文化背景的英译,多采用替代、省略、泛化等隐化策略处理,以简化读者的理解过程。第三,基于目的论的三原则(目的原则、连贯性原则和忠实性原则),包括隐化策略在内的翻译策略的选择,很大程度上取决于目的原则,也就是说,目的原则是目的论中的首要原则,连贯原则和忠实性原则次之。而目的原则是由翻译目的或预期翻译效果所决定的。基于不同的翻译目的,杨侧重于贴近原文,即多直译少隐化,而霍侧重于贴近读者,即多隐化以简化理解过程。同时,译本的预期翻译效果受读者以及文化语境影响。具体来说,杨译本的读者多为具有一定中文基础的东南亚华裔群体,基于“临摹式翻译”的目的,力求尽可能地将原汁原味的中文经典传递给读者,注重保留和传播源语文字信息,旨在更好地宣传中国文化。因此,杨多采用直译,少用隐化等翻译策略。而霍译本的绝大多数读者对中国了解甚少,基于让读者更多地感受到阅读乐趣的翻译目的,霍译本选择省略、泛化、替代等隐化策略,表述地道,衔接自然,简化了读者的理解过程。谈及连贯性原则,英、汉两种语言隶属于不同的语言体系,英语注重形合,对于语言的连贯性、准确性要求较高,同时有着严格的形式要求。而汉语注重意合,通常言有尽而意无穷。因此,英语为母语的霍克斯多遵循连贯性原则,通过替代成其他连词等隐化策略来处理。最后,对于忠实性原则,受临摹式翻译的目的原则的制约,杨译本多遵循这一原则,即多采用直译少使用隐化策略。然而,过分强调忠实性原则,即少采用隐化策略,有可能会忽视目标语言的可读性,令读者产生困惑。本研究具有一定的理论价值和实践意义。一方面,为隐化假说提供了佐证,加深了对递进连词翻译的隐化现象的认识。另一方面,本研究对汉译英尤其是递进连词的英译具有指导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