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本研究以南京新街口商业中心自1927至1949年的空间历程为研究对象,将空间生产过程看作社会实践的空间化过程,考察在国家力量主导下,新街口作为民国首都南京唯一指定建设的现代化商业中心,如何在民国黄金建设10年间诞生,并发展为现代化的城市商业中心。与此同时,本研究通过分析这一空间的具体消费场所乃至整个南京社会的消费实践,总结出空间生产过程中所建构的本土消费文化的多元特质。研究在分析过程中运用列斐伏尔的空间生产理论,关注民国时期新街口商业中心在物质、精神与实践空间层面的生产差异性,通过考察其间的消费品、消费观念与消费方式,揭示以现代性精神为主导的新街口商业中心所建构的消费文化的时代性与本土性特征。研究认为,这种消费文化最终建构了这一商业空间的“异托邦”特质,新街口的繁荣并非植根于南京本土的经济基础与居民日常消费,而是依赖于其作为民国首都所获得的国家政策与民族情怀的支持,这也决定了这一商业空间的脆弱性,在殖民侵略与政权斗争的干扰下,南京新街口的商业样貌迅速被改造并摧毁。论文主体部分由三个章节构成,第一章以民国十年间(1927-1937年)新街口整体商业空间的诞生过程为主线,分析多重社会力量在空间诞生过程中的实践作用。以西方科学城市规划理念为蓝本的《首都计划》、国民党政权内部的权力博弈、现代城市地理交通网络的规划建设以及现代商业资本的空间化占领是考察这一时期新街口商业空间生产特征的主要因素;同时,这一商业空间的诞生也在民国首都建构了以现代性为特征的消费文化雏形。研究第二章以新街口具有代表性的商业消费场所为考察对象,分析这些商业场所的诞生主导因素与消费实践特征。民族主义、现代性、官方主流意识与社会经济状况共同作用于这些商业场所的空间生产与本土消费实践,最终构建了具有时代性与本土性特征的消费文化。这种消费文化体现为消费物质与消费场所的现代化,消费观念的爱国性与进步性,以及消费行为的阶层区隔性。最后一章以1937-1949年间南京以及国民政府的命运变化为背景,分析在这种社会环境下,黄金十年间塑造的、作为城市现代性代表的新街口商业中心与消费文化如何走向衰亡。这种衰落过程揭示了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性质下,依靠政府主导建设,缺乏经济基础的现代化商业空间的脆弱本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