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魏六朝宴饮文学研究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never03330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汉魏六朝宴饮文学,经历了由发展到繁盛的轨迹,现存有宴饮诗歌1249首,宴饮赋148篇,宴饮文117篇,小说中的宴饮描写在32部中有341则/处;是汉魏六朝文学研究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研究宴饮文学可探究不同体式宴饮文学的发展轨迹以及不同历史时期宴饮文学的发展脉络,可反观汉魏六朝文学的发展特色,也可窥视汉魏六朝的历史文化风气。宴饮文学的源头要追溯到先秦:最早的宴饮诗出现在《诗经》的雅颂中,以礼乐文化精神为承载,具有贵族化的格调和典雅庄重的诗风;先秦宴饮文则主要以铭、诰、祝为主,以明德颂美为旨归;屈原《招魂》中有宴饮内容的描写,则于礼乐文化之外体现出娱乐性与审美性的张扬;小说则在《穆天子传》中有周穆王与西王母人神之宴的描写。汉魏六朝宴饮文学的发展受到诸多历史文化因素的影响:帝王的提倡和参与是宴饮文学发展的首要动力:门阀士族的兴起则壮大了宴饮文学的创作主体阵营;从汉的大一统到东晋南朝,地域文化的变迁影响了宴饮文学的风格和规模;园林的兴起为宴饮文学的创作提供了可兴发情志的优美环境;汉以来渐渐形成的由儒家独尊到儒释道多元并存的思想局面,则使宴饮文学的思想内涵随之发生变动;而建安以来文学的自觉则从文学内部推动了宴饮文学的渐趋繁荣。汉魏六朝宴饮文学各文体在各时代体现出不同的特征:汉代宴饮诗20首,多用楚歌,具有丰富的政治内涵:反映从帝王到士子在政治浮沉中的感慨;汉大赋中的宴饮描写讽喻与夸饰并存,而汉代也出现了梁王菟园赋为代表的宴饮小赋14篇,以及描写宴舞的大赋两篇;汉代宴饮文有铭、箴、祝、文诸体共29篇,铭、箴体现出正统规诫的明德载道特征,祝、文则涉及宴饮习俗的文化内容;汉代或托名汉代小说中的宴饮描写共6本21则/处,《燕丹子》体现出宴饮情节在推动故事塑造人物等方面的叙事功用,托名汉代的《汉武帝故事》等小说则把《穆天子传》中出现的人神宴饮情节推向进一步的细致与奇幻。建安宴饮文学在邺下文人集团的引领下体现出比汉代更高的文学精神价值。建安时,公宴诗之名出现,建安公宴诗有43首,以景物、游戏、女色等内容体现出表现空间的开拓,建安公宴诗重视抒情,反映时人丰富的情感世界,建安公宴诗注重语言之美,体现出文质彬彬的风貌;建安宴饮小赋有26篇,多宴集时同题共作,宴游、咏物为主要题材,讲究情以物迁,反映士人矛盾的情感世界,且兼具文采;建安宴饮相关文21篇,体现以气运文的美学观念,蕴涵着深刻的时间生命意识,文风上则通脱与瀚藻并存。建安小说中的宴饮描写,仅有《列异传》、《笑林》中的只言片语,但也体现出志怪与诙谐的端倪。正始,竹林七贤宴集出现,其饮酒是魏晋名士风度的行为表征,代表了他们不同的生活追求,影响两晋南朝的宴饮生活及士风,竹林名士留存宴饮作品不多,但均是其名士精神的表现。两晋宴饮文学情形更加复杂:两晋宴饮各体文学发展中,宴饮诗创作繁荣,共有313首。西晋宴饮诗有二百余首,迎来了建安后创作的高潮期,其中公宴诗数量是最多的,有154首,是建安公宴诗43首的三倍多。公宴诗体式也渐趋成熟,就格调而言,西晋公宴诗也表现出与建安不同的颂德称美风貌,是《诗经》礼乐精神的回归。东晋公宴诗,出现了以兰亭雅集为代表的著名文人宴集,留存诗作41首,是先秦至两晋文人宴集创作诗歌数量最多的一次,代表了东晋宴饮诗创作的主体风格,表现出与西晋不同的寄怀山水、体悟玄理的精神旨归。且东晋出现了写酒诗最多的诗人陶渊明,作酒诗有62首,其酒诗“淡”和“真”的风格开一代风气。两晋宴饮赋有60篇,数量多于建安宴饮赋,审美取向上政治教化与审美娱情并存,且辞采华美,表现出多元的发展趋势。两晋宴饮文中,最为突出的是宴饮诗序的出现。两晋宴饮诗序独立为文,且书写性情怀抱,丰富了宴饮文学的创作体式。晋代志怪小说有11本小说中有69则宴饮描写,内容描写奇幻,可分为神与宴饮描写、鬼与宴饮描写、怪与宴饮描写、宴饮异事等题材,丰富了小说中宴饮描写的内容。而晋代志人小说有3本小说中有52条宴饮描写,以记述人的宴饮言、行、事来突显人物风貌,为南朝集大成之作《世说新语》宴饮描写奠定了基础。南朝宴饮文学随着偏安时局、江南经济富庶、园林的兴起、统治者的提倡、宴集增多而走向繁盛。南朝达到汉魏六朝宴饮诗创作的高潮,宴饮诗创作有786首,其中公宴诗是最多的,有704首,是魏晋公宴诗238首的近三倍;且艺术上娱乐游戏特色更加鲜明,表现公宴诗创作中:以文为戏,有戏笔、限韵、回文、联句、还模拟前人公宴而作诗。抒情性进一步强化,表现为抒情进一步主观化,寄托在景物描写中,造成情景交融的诗境。题材内容方面,山水、咏物有了进一步的开拓,宴饮宫体诗出现并大量创作。语言形式方面,语言穿凿求新、注重声律对偶、且修辞运用更为普遍,表现出唯美化的形式追求。而鲍照创作的酒诗与前代、同时代相比颇具特色。鲍照寒士的出身使他没有社会身份地位、家学素养的束缚,酒诗的创作更加自由,与当时文士酒诗以公宴诗为主相比,鲍照的酒诗创作更加多元,形成的风格更加多样,形成了颇异于时风的俊逸与险俗风格。南朝宴饮赋有45篇,当时的名家如谢庄、谢眺、沈约、江淹、吴均等都参与了创作,保证了创作的质量。南朝宴饮赋,咏物题材大量出现,注重变幻的画面美的描写,注重抒情,且注重语言修辞及韵致,创作优美精致。南朝宴饮文有35篇,相较于两晋以诗序创作为主,南朝宴饮文体式更加多样,有颂、铭、箴、启、移、序、书、说、论等多种文体,语言更加骈俪化,注重辞采铺排;且创作内容更加丰富多元,可以分为颂德称美文、禁断酒肉文、宴饮娱情文、滑稽俳谐文等四种。南朝小说中的宴饮描写较前代有了进一步发展。志人小说中宴饮描写有3部127则,其中出现了集前代大成之作《世说新语》,有宴饮描写111则,晋代志人小说中关于魏晋的宴饮描写条则几乎都为其收录。通过这些宴饮描写,作者以审美的角度来由外而内描写人物,从其言谈应对、容止行状到性情怀抱、才德修养,可见魏晋风度之一斑,以及时人品评人物的审美标准,为研究魏晋历史、文学提供宝贵的资料。南朝志怪小说中的宴饮描写数量有7本67则,在艺术表现上,在延续晋代志怪小说的基础上,题材内容有了进一步的创新,鬼怪与宴饮取代神仙宴饮成为主要的题材,其描写通过宴饮突出鬼怪的有情有义,体现出人间化;记载了与晋代不同的宴饮中的异事;且出现了佛教与宴饮的描写,体现出佛教修行与因果报应的思想。北朝宴饮文学表现出与东晋、南朝不同的文风,创作数量相对较少,有诗歌72首,而其中由南入北作家创作有48首,而庾信就创作有44首;宴饮赋有2篇,宴饮文有5篇,小说则多散佚。北朝宴饮文学,文学取向上有向江左学习的痕迹,且此阶段出现了有南入北的作家庾信,是北朝创作宴饮诗最多的作家,其南北相容的诗风丰富了宴饮文学的表现风格。汉魏六朝宴饮文学的文化蕴含非常丰富,对后代文学发展有着典范意义。汉魏六朝宴饮文学与礼乐文化有不可割舍的关系,以礼为旨归,一直存在着颂德称美、明德载道的主题,而礼的衰退也推动了宴饮文学的繁荣,宴饮文学本由宴饮中的宴乐发展而来,汉魏六朝宴饮文学中有不少歌、舞、乐的描写;汉魏六朝宴饮文学中保留了丰富的各代饮食习俗和节日习俗的内容;汉魏六朝宴饮文学还可折射出汉以来各代的文学集团创作的盛况,汉魏六朝的文人集团不仅常是宴饮文学创作涌现的前提与动力,亦影响了宴饮文学的审美取向、体式与题材取向;汉魏六朝宴饮文学体现出渐趋发展的娱乐游戏特征:宴饮文学本有娱乐佐兴之用,咏物、声色、神怪等内容,戏笔、俳谐等写法都体现出这一特征。诗酒风流是名士风流的重要表现方式,也是宴饮文学的精神韵致所在。汉魏六朝文人的诗酒风流表现出四种形态:文人聚饮高歌的诗酒雅集,名士疏狂的醉卧高蹈,诗酒风流的逆流——诗酒之会有时会变成风流尽失的名利场,以及闲适高雅的士大夫情怀。
其他文献
本文以“过程——事件分析”的研究方法,对贵州雷山上马路苗寨由一个普通乡村转变为村寨保护试点以及联合国千年发展项目试点的遗产化过程进行研究分析。通过对上马路苗寨开
随着德国工业4.0以及《中国制造2025》的提出,新一轮的科技革命已经开始。智能制造将是中国产业转型的关键,工业机器人的使用在节省大量的人力成本的同时也影响了企业的人力
提高人才培养质量是民办本科院校可持续发展的永恒课题,提高培养质量关键在于明确办学定位,科学合理构建符合学校实际的人才培养模式。深化人才培养模式改革要适应现代职业教
目的对新疆喀什地区少数民族和汉族支原体衣原体感染率及药物敏感性结果进行调查,了解本地区支原体的药物敏感情况,为临床治疗支原体感染提供可靠的依据。方法对我院2015年11
美国新自由主义与金融危机有何关联?本文认为,新自由主义推行极端私有化,鼓励所谓的金融创新和经济过度虚拟化,倡导利率汇率自由化,放松金融规管,实施向大资本所有者倾斜的经
硅橡胶由于具有耐高低温性、耐候性、耐臭氧性、电绝缘性等优异的特性,因此在众多领域中得到广泛的应用,是国民经济中必不可少的高分子复合材料。制备新型功能型硅橡胶及研究
目的:评价连续性肾脏替代治疗(CRRT)在严重脓毒血症中的应用价值。方法:选取2016年1月~2018年1月于某院ICU治疗的行CRRT治疗的严重脓毒血症患者46例为观察组,同期常规治疗未
<正>市场经济的蓬勃发展极大地推动了民间自建自营剧场的发展,但是市场经济的不稳定性也决定了民营剧场的发展依然存在很多风险。对民营剧场进行产业性解读,把握其时代性脉络
本论文对克雷伯氏肺炎杆菌(Klebsiella pneumoniae)发酵生产1,3-丙二醇条件和补料策略进行了研究,结果如下。1.确立了发酵温度为37℃,pH为7.0和通气量在0.5vvm的微好氧条件对
本文从我国语文教师和中学生概括能力的现状出发,从言语与课文概括、思维与课文概括、方法与课文概括、文体与课文概括这四个方面着手,在多视角下对中学语文的课文概括进行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