莎士比亚戏剧翻译中的意象再现研究

来源 :上海交通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znaddh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莎士比亚戏剧一直堪称世界文学经典,其文学魅力吸引着无数爱好者对其进行研究。莎士比亚戏剧最初是通过汉译本被介绍入中国的。至今一百多年间,许多优秀的译者都尝试对莎士比亚戏剧重新演绎,创作了多套不同风格的汉译本。这为中国读者接触和解读莎士比亚戏剧文本带来了可能性和必要性。在对剧作的解读过程中,有大量意象的汉译非常值得研究。意象承载着丰富的民族文化底蕴和审美底蕴,意象翻译一直是文学翻译中一个难点。不同的汉译本对文本中意象的翻译方法各异,其效果也具有差异。但纵观国内莎士比亚戏剧翻译研究,鲜有对剧中意象翻译深入系统的探讨。中国古典文论中的意象论是中国古典诗学与美学的重要理念,“言”,“象”,“意”这三个概念之间关系的演变与发展是中国古代语言哲学的核心问题。在古典文论中,这三者的关系可归纳为:“言”明“象”,“象”表“意”,“言”与“象”都为“意”服务,“意”统领“言”与“象”。本文指出,意象翻译的过程可以看作是在源语和目的语之间通过“言”的转化,处理“言”、“象”和“意”之间的关系,实现“象”与“意”的传递。翻译的结果是最直观的评价翻译的标准,本文拟用中国古典意象论,从意象翻译结果来探讨莎士比亚戏剧中意象的汉译。本文作者将两个译本中的意象汉译结果分为四大类:对等,变形,失落以及扩增。本文从两个优秀译本(梁实秋译,1995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朱生豪等译,1998南京译林出版社)中选取八部影响力较大的戏剧(《哈姆雷特》,《李尔王》,《奥赛罗》,《麦克白》,《皆大欢喜》,《威尼斯商人》,《仲夏夜之梦》,《第十二夜》),并通过译本中意象翻译结果的比较,分析如何在翻译中充分实现审美意象的传递和再现。可以认为,运用中国古典文论的意象论来研究莎士比亚剧中意象翻译,为莎士比亚爱好者和翻译研究者提供了一个新的研究视点,也弥补对莎士比亚戏剧文本中意象汉译研究的不足。
其他文献
主体间性研究旨在打破传统的逻各斯中心主义观念和二元对立的思维模式,建立交往主体间平等相处的和谐关系。由主体性向主体间性的转向是哲学及人文科学发展的必然趋势。翻译研
本文在翻译审美主体这一理论框架内,从张谷若先生的生活经历、文学修养谈起,解读张先生的翻译审美理想(其对翻译所持的见解、主张等),并以他对哈代作品的翻译实践为主要内容,具体
《教授的房子》(1925)是薇拉·凯瑟创作中期的代表作。小说展现了男主人公圣彼德教授在陷入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分裂的困境之下的幻灭感和疏离感,恰恰反映出作者的一句感慨:“
随着中国对外开放步伐的加快,尤其是加入世贸组织后不断融入国际经济,中国法律法规的英译成为中国对外法律交流和对外贸易等活动的重要环节,而“的”字的英译在汉语立法文本中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