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莎士比亚戏剧一直堪称世界文学经典,其文学魅力吸引着无数爱好者对其进行研究。莎士比亚戏剧最初是通过汉译本被介绍入中国的。至今一百多年间,许多优秀的译者都尝试对莎士比亚戏剧重新演绎,创作了多套不同风格的汉译本。这为中国读者接触和解读莎士比亚戏剧文本带来了可能性和必要性。在对剧作的解读过程中,有大量意象的汉译非常值得研究。意象承载着丰富的民族文化底蕴和审美底蕴,意象翻译一直是文学翻译中一个难点。不同的汉译本对文本中意象的翻译方法各异,其效果也具有差异。但纵观国内莎士比亚戏剧翻译研究,鲜有对剧中意象翻译深入系统的探讨。中国古典文论中的意象论是中国古典诗学与美学的重要理念,“言”,“象”,“意”这三个概念之间关系的演变与发展是中国古代语言哲学的核心问题。在古典文论中,这三者的关系可归纳为:“言”明“象”,“象”表“意”,“言”与“象”都为“意”服务,“意”统领“言”与“象”。本文指出,意象翻译的过程可以看作是在源语和目的语之间通过“言”的转化,处理“言”、“象”和“意”之间的关系,实现“象”与“意”的传递。翻译的结果是最直观的评价翻译的标准,本文拟用中国古典意象论,从意象翻译结果来探讨莎士比亚戏剧中意象的汉译。本文作者将两个译本中的意象汉译结果分为四大类:对等,变形,失落以及扩增。本文从两个优秀译本(梁实秋译,1995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朱生豪等译,1998南京译林出版社)中选取八部影响力较大的戏剧(《哈姆雷特》,《李尔王》,《奥赛罗》,《麦克白》,《皆大欢喜》,《威尼斯商人》,《仲夏夜之梦》,《第十二夜》),并通过译本中意象翻译结果的比较,分析如何在翻译中充分实现审美意象的传递和再现。可以认为,运用中国古典文论的意象论来研究莎士比亚剧中意象翻译,为莎士比亚爱好者和翻译研究者提供了一个新的研究视点,也弥补对莎士比亚戏剧文本中意象汉译研究的不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