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背景:食管癌是一种常见的消化道肿瘤,其发病率在恶性肿瘤中居第6位。食管癌对人类的健康构成了巨大威胁,早期食管癌的治疗效果明显优于中晚期食管癌。随着消化内镜技术的发展以及色素内镜的普及,我国较早期的食管癌的检出率得到明显提高,同时也促进了内镜下微创治疗技术,如内镜下粘膜切除术(endoscopic mucosal resection, EMR)和内镜下粘膜下剥离术(endoscopic submucosal dissection, ESD)在临床中的应用和发展。浅表性食管癌(superficial esophageal carcinoma, SEC)定义为浸润深度局限于粘膜层或粘膜下层,无论有无淋巴结转移。浅表性食管癌如果没有发生淋巴结转移,可行EMR或ESD等内镜下微创技术治疗,达到与外科手术治疗相近的效果,可避免手术治疗的严重创伤和并发症,提高了患者的术后生活质量。如发生淋巴结转移,则应按进展期食管癌来治疗。目的:分析与浅表性食管癌的淋巴结转移相关的危险因素,为内镜下微创治疗提供建议和指导。方法:查阅自2010年3月到2015年3月于我院胸外科行手术治疗的食管癌病人的术后病理报告,筛选出病理分期为Tis和T1期的浅表性食管癌共93例,并对肿瘤浸润深度进行再次测量,按照浸润深度分为m1、m2、m3、sm1、sm2、sm3共6组(见图1和表1)。结合大体分型、分化程度、病灶大小、清扫的淋巴结有无转移等信息,统计相关危险因素,探讨各种危险因素与淋巴结转移的相关性。结果:浸润深度为m1、m2、m3、sm1、sm2、sm3的浅表性食管癌淋巴结转移率分别为:0%,0%,5.3%,8.7%,17.6%和37.5%,各组之间的比较有显著性差异。肿瘤呈中低分化、最大直径>3cm,肿瘤大体表现为隆起型(0-I)或凹陷型(0-Ⅲ)以及浸润达粘膜下中层(smm2)的病人其淋巴结转移风险较高。采用二元Logistic回归进行多因素分析可知肿瘤的浸润深度是淋巴结转移的独立危险因素(P<0.05)。肿瘤的分化程度、最大直径、大体分型与浸润深度具有明显相关性(P<0.05)。结论:肿瘤浸润深度、最大直径、分化程度、大体分型与淋巴结转移密切相关。其中肿瘤浸润深度是淋巴结转移的独立危险因素。对于局限于粘膜上皮层(m1)和粘膜固有层(m2)的浅表性食管癌,淋巴结转移风险极小,是行内镜下微创治疗的绝对适应证;对于术前相关检查表现为已侵犯至粘膜肌层(m3)或粘膜下层浅层(sml)的高分化癌,肿瘤最大直径<1cm,为内镜下微创治疗的相对适应症,术后需加强随访。对于术前检查结果为浸润深度达sm2的中低分化浅表性食管癌,肿瘤最大直径超过3cm,建议行外科手术治疗并清扫淋巴结。如果行内镜切除术后大体病理表现为癌侵达粘膜下层中层(sm2),癌细胞中、低分化者,需追加外科手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