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神分裂症听觉加工的异常脑网络检测和rTMS干预的初步验证

来源 :上海交通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wang3398218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在首发精神分裂症患者中,明确顶叶记忆网络(PMN)、默认网络(DMN)、听觉网络(AN)对幻听的作用机制,挖掘能够鉴别伴或不伴幻听症状的神经生物学指标。并以随机对照实验为主体,采用盲法评估方法,研究高频重复经颅磁刺激(rTMS)干预伴幻听症状的精神分裂症患者,以观察其疗效及安全性。研究对象和方法本研究首先招募65名健康对照(HC)、36名无幻听的首发精神分裂症患者(AH-)、29名有幻听的首发精神分裂症患者(AH+)完成静息态磁共振扫描,临床量表和认知功能评估。患者组的量表评估,采用简明精神病评定量表(BPRS-E)扩展版和阴性症状评定量表(SANS)评估患者临床症状,并采用幻听评估量表(AHRS)评估幻听组患者的幻听症状。所有被试的认知功能水平均采用MATRICS共识认知成套测验(MCCB)进行评估。静息态磁共振数据经过预处理后,进行独立成分分析,提取了三组被试的AN、PMN、DMN的功能连接图谱,并分别进行网络水平、网络节点水平、体素水平的组间分析。功能磁共振的组间差异再与临床量表及认知功能评估结果进行相关分析。随后,我们重新招募了23名诊断精神分裂症或精神分裂症样障碍的患者,随机分配到rTMS真、伪刺激两组,其中真刺激组采用10Hz rTMS参数进行干预。同时招募了跟患者年龄、性别、受教育年限相匹配的19名正常对照。患者组的量表评估采用阳性和阴性症状量表(PANSS)进行评估,并采用幻听评估量表(AHRS)评估患者的幻听症状。所有被试的认知功能水平均采用MATRICS共识认知成套测验(MCCB)进行评估。静息态磁共振数据经过预处理后,进行独立成分分析,提取了三组被试的听觉网络(AN),顶叶记忆网络(PMN)功能连接图谱,并分别进行网络水平、网络节点水平的组间分析。功能磁共振的组间差异再与临床量表及认知功能评估结果进行相关分析。结果在横断面研究部分,我们发现只有AH+患者在PMN中表现出功能连接缺陷,显著低于HC组(t=3.51,p<0.001)和AH-组(t=2.52,p=0.015)。其次,AH+(t=2.44,p=0.017)和AH-(t=2.57,p=0.012)患者均表现出AN功能异常,显著低于HC组。但三组人群在DMN中未表现出功能连接差异(F=1.63,p=0.200)。基于体素水平的方差分析显示,三组人群在PMN的核心区域双侧楔前叶(l PCU/r PCU)和左后扣带回(l PCC),以及AN网络的的核心区域,右Heschl’s脑回(r HG)右颞上回(r STG)和右颞后上回(rp STG)存在显著的组间差异(p<0.05,FWE校正)。其中,在右侧楔前叶(r PCU)脑区,AH+患者显示出特异性的整体性功能连接降低(相对于HC组,t=5.30,p<0.001;相对于AH-组,t=3.36,p=0.001)。进一步对以上感兴趣区的时间序列进行分析证实,在AH+组的PMN核心区存在内部功能连接异常,即左扣带回后部和左楔前叶之间的功能连接显著降低。在探索性相关分析中,左扣带回后部和左楔前叶之间功能连接与幻听症状的严重程度显著相关(r=-0.42,p=0.044)。此外,PMN的功能连接强度与患者的记忆功能显著相关。在rTMS干预研究部分,采用重复测量方差分析发现,两组在治疗前后的PANSS量表总评分、阳性症状分量表、阴性症状分量表、一般病理症状分量表及AHRS量表评分在组别×时间的交互作用未见明显统计学差异。考虑样本量较少,本研究分别对两组患者在基线及治疗后4周的量表评分进行成对t检验分析。结果显示,rTMS真、伪刺激组在药物合并治疗4周后,PANSS量表总评分、阳性症状量表、一般病理症状分量表及AHRS量表评分均显著下降。对AHRS量表的单项评分进一步分析发现,rTMS真刺激组除了幻听的真实性外,其他项目评分在治疗后均显著降低。而rTMS伪刺激则只有在注意力显著性以及痛苦程度的评分上显著降低。静息态磁共振结果显示,在网络节点水平上,PMN中的楔前叶在rTMS真刺激组治疗后功能水平显著增加(t=-2.55,p=0.044),而伪刺激组并无变化。进一步将AHRS减分率25%作为治疗有效或者无效的划分线,我们将所有患者按减分率分为治疗有效或无效两组,结果发现PMN网络的ACC节点在两组之间存在时间*组别的趋势性差异(F=3.54,p=0.086)。事后分组分析发现,治疗有效组在治疗前后的PMN网络的ACC节点无明显变化(t=0.47,p=0.659);而治疗无效组在治疗后PMN网络的ACC节点功能水平显著下降(t=0.47,p=0.042)。相关分析中,健康被试者在基线时楔前叶的整体功能连接水平与MCCB量表中的工作记忆(r=0.59,p=0.014)、视觉学习(r=0.71,p=0.001)、推理和问题解决(r=0.54,p=0.029)、综合总分(r=0.60,p=0.010)显著相关。结论顶叶记忆网络的功能连接缺陷与幻听患者的幻听症状和患者语言记忆功能存在相关性。研究结果表明,将PMN和DMN分离后研究,在寻找幻听相关的神经影像学生物标记物方面具有重要意义。此外,高频rTMS干预精神分裂症患者的楔前叶存在一定可行性和安全性,研究初步观察到干预后PMN网络中的楔前叶功能连接水平明显提高,提示10Hz的rTMS干预4周可以改善该区域的功能。但在疗效方面,研究尚未发现rTMS真刺激组与伪刺激组的显著组间差异,可能与样本量较小,部分病人病情迁延难治有关。还需要扩大样本、增加亚组分析来明确这一干预方式是否有效。
其他文献
在民机适航规章的安全性要求中,舵面丧失控制和舵面振荡是飞控系统两种主要的灾难级故障。现代民机多采用电传飞控系统,利用操纵位置传感器、飞控计算机、电液伺服阀等取代传统机械操纵机构,减轻了系统重量,节省了安装空间,提升了操纵性能;但由于操纵系统环节增多,故障率增高。为了提高电传飞控系统的安全性,现代民机普遍采用余度技术,通过增加并联飞控链路,降低系统的故障率。采用余度架构设计的本质是用超常规的资源换取
背景和目的在组织工程及骨缺损修复领域,干细胞的移植治疗引起了人们的广泛关注,同时,在临床试验中,干细胞移植也被广泛应用,并取得了一定的成果。然而,对植入干细胞的位置和局部浓度的实时、无损的示踪仍旧是摆在医生及科研工作者面前的巨大挑战,这个问题成了阻碍对临床治疗中的骨修复过程理解的巨大的障碍。CT是除X射线检查以外的对骨骼系统检查的首选影像学检查方法,尤其对于骨皮质、骨痂等高密度物质显示效果最佳。C
【目的】研究近视患者眼房水和血浆中金属基质蛋白酶及其抑制剂的水平,以及这些蛋白在房水和血浆中水平与患者眼轴的关系,明确近视患者基质金属蛋白酶是存在全身性升高还是局部性升高,为近视防控提供新的思路。【方法】(1)39名近视患者根据眼轴长度分为三组,使用IOL-master测量眼轴,在后房型有晶状体眼人工晶状体(ICL v4c)术前抽取静脉血,术中分别取眼房水。静脉血离心后取上清液冻存。(2)利用Lu
在组织工程领域,大量研究证实生物材料以及由其构成的组织工程支架不仅是组织构建过程中细胞生长的壁龛,其自身具有的多种活性信号,如结构信号、化学信号和力学信号,也会对细胞生长行为产生影响,继而调节组织修复过程。近年来,基于对组织发育及再生过程的进一步探究和了解,研究者逐渐认识到不同种类细胞-细胞间的相互交流在组织再生过程中也发挥重要作用。我们课题组前期研究显示,生物材料的各种活性信号对细胞-细胞间相互
目的:基因增强组织工程骨融合了基因治疗与组织工程技术的优点,在骨缺损修复领域具有良好的应用前景。本研究围绕基因投递方式,载体和种子细胞等因素进行优化选择,以系统评估目的基因经病毒或非病毒载体介导,通过体内/体外法进入口腔颌面部局部骨缺损后的修复效果,为其今后的转化应用提供一定的策略。材料和方法:1.分离培养兔脂肪干细胞(ASCs),采用体外基因投递法,利用腺病毒载体感染ASCs使其过表达目的基因骨
表皮生长因子受体(Epidermal Growth Factor Receptor,EGFR)突变是非小细胞肺癌发生的主要驱动基因之一。EGFR 20外显子T790M突变是一二代EGFR-TKI获得性耐药的主要机制,针对EGFR 20外显子T790M突变的三代EGFR-TKI能带来明显的临床获益。液体活检相较于组织检测更简便、创伤性更小,为无法获得组织标本患者的分子检测提供了新的选择。外周血微滴式
目的:本论文探讨在不同级别,胶质瘤组织标本中,NF-YC的表达情况和其是否可以作为,患者独立的预后分析指标;同时进一步研究NF-YC在胶质瘤的,发生发展中的分子学机制。方法:在本研究中,我们收集了我院不同级别胶质瘤患者,的临床资料和手术后的肿瘤组织,利用Western Blotting和,免疫组化技术分别分析了各肿瘤组织中NF-YC的表达变化,用于比较NF-YC的表达情况和患者,临床各指标之间的相
骨肉瘤(Osteosarcoma)也称为成骨肉瘤,是一种好发于青少年的骨恶性肿瘤。目前以新辅助化疗结合手术治疗为主、放射治疗为辅的骨肉瘤综合治疗策略使得骨肉瘤患者的五年生存率达到了50%-60%。但是合并复发及转移的骨肉瘤患者的预后仍较差。因此,探索一种新的骨肉瘤治疗手段迫在眉睫。精准治疗模式下的靶向治疗依旧是近些年来肿瘤领域的研究热点。以抗血管生成为靶点的靶向治疗药物已经在骨肉瘤的治疗中取得较好
研究背景和目的迄今为止,肺癌仍旧是全世界癌症相关性死亡的主导病因之一。肺鳞状细胞癌是非小细胞肺癌的一个主要亚型,但是与肺腺癌相比,肺鳞癌相关靶向药物的研究进展仍然有限。既往研究表明,p21激活激酶5(p21-activated kinase 5,PAK5)在多种癌症中高表达,并与肿瘤的发生发展有关。本文旨在研究肺鳞癌中PAK5的表达与干性表型的相关性,及其参与调控的具体机制;并探究PAK5抑制剂在
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在肿瘤发展中具有重要作用。VEGF特异单抗bevacizumab与化疗药物联合使用可以延长某些肿瘤病人的无进展生存期。但是单克隆药物需要长期频繁用药才能达到抑制VEGF功能的效果,治疗方法昂贵且繁琐。研究开发更加简便、有效的新技术方法具有重要意义。用疫苗抑制肿瘤病人内高浓度VEGF是一条重要重要创新策略。本文报道了一种合理设计的靶向VEGF的疫苗抗原,由VEGF的受体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