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渡中的人权保护——以《公民权利与政治权利国际公约》为视角

来源 :厦门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hklsdjflkafg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引渡是国家间刑事司法合作的重要途径之一,与其他制度一起,为打击犯罪、维护国际社会的整体利益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引渡的主体是主权国家,个人在引渡中只是作为被引渡的客体存在,但随着国际人权运动的发展,个人的人权主体地位得以彰显,引渡中的人权保障问题也引起了国际社会的普遍关注。   《公民权利与政治权利国际公约》是人权方面的重要公约,虽然不是专门的引渡公约,但其中关于人权保障的条款是各缔约国在引渡实践中必须履行的义务。但是,并非所有的条款在引渡中都是适用的。   在引渡的不同阶段,《公民权利与政治权利国际公约》为被请求引渡人提供了什么样的保障?公约所提供的保障是通过哪些方式来实现的,缔约国受到公约什么样的约束,人权受到侵犯时个人可以如何进行救济?公约的规定对中国的引渡实践产生了怎样的影响?   对上述问题的分析和回答,构成了本文的主要内容。   本文分为五章:   第一章首先从引渡的产生及演变、引渡的概念,以及引渡与人权保护三个方面,对引渡进行简要的概述。   第二章和第三章分别针对引渡的不同阶段,对引渡过程中和引渡执行之后的人权保护问题,结合公约的具体规定和人权事务委员会的案例进行全面深入的分析。   第四章是对《公民权利与政治权利公约》的实施机制的介绍,并着重分析人权事务委员会对引渡中人权保护的重要意义。   第五章结合中国的实际情况,对中国与公约的关系和公约对中国引渡实践的影响两个方面进行分析,并提出建议。   最后是论文的结语部分,对文章的主要内容进行概括,并指出中国应在引渡的立法、司法等方面作进一步完善,在引渡中切实履行人权保障义务。  
其他文献
以《侵权责任法》第49条为视角,分析机动车的所有人与使用人不一致时,发生交通事故致第三人损害的责任承担问题。重点分析交强险责任限额外的赔偿责任的承担主体以及责任分配
高校依法享有学生处分权,其法律性质应属于行政权力,应当按照行政程序对学生进行处分,遵循正当程序。司法实践中,因处分程序缺失或存在瑕疵,高校被学生诉至法院并败诉的不在少数。所幸,正当程序的核心听证制度被部分高校较早引入高校学生处分程序中并付诸实践。本文对高校十年听证制度状况进行了横向比较和纵向沿革考察,并对实践现状进行实证分析。高校学生处分听证制度虽取得初步成效,但还存在听证范围依然狭窄、听证前置仍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作为国家主流意识形态,在国家管理过程中发挥着重要的思想导向作用,关系到国家政权的稳定。当前随着社会转型期利益格局的分化,各种思想潮流呈现出前所
秉承乌拉圭回合的部长宣言,WTO各成员对WTO争端解决机制的审查在多哈回合继续进行。本文以WTO各成员在这次审查中对有关WTO协商解决程序的提议为基础,结合WTO争端解决的实践
沃勒斯坦作为新左派马克思主义的代表之一,在吸收马克思主义理论和依附理论的基础上,以历史宏观的视角对世界体系进行了分析。他从经济、政治和文化三个方面对世界体系进行了
20世纪90年代以来区域经济一体化发展迅猛,形式多样,一体化程度也不断加深。虽然我国区域经济一体化的发展起步较晚,但中国内地与“台湾、澎湖、金门、马祖单独关税区”地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