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改革开放二十多年来,中国的经济建设取得了长足的进步。供给和需求状况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市场由卖方市场转变买方市场,经济发展逐渐由生产主导型转变为消费主导型,出现因消费需求不足严重制约中国经济发展的问题。同时,居民消费方式也相应发生了改变。消费信用已成为促进我国经济健康、协调、可持续发展,需要迫切深入研究的课题。 本文对消费信用理论与实践进行了比较系统全面的论述。对信用及消费信用的产生和发展;消费信用在经济建设中的作用;我国消费信用现状及制约因素;消费信用对宏观经济的影响效应等问题进行论述与研究。提出了一些新见解,如消费信用可以为扶贫政策开创新的思路,政府在消费信用体系建设中起主导作用,期望能为建立中国特色的消费信用理论体系做一些建设性的探讨,并提出消费信用体系建设的途径、模式与对策性建议。强调消费信用体系是一个社会化系统,其建设与完善需要政府、企业、银行、个人等社会各方面的共同努力。全文共分七部分: 第一部分:作为引言,着重阐述消费信用选题的意义和作用及写作思路,希望借此提供一些消费信用研究的学术联想。 从1998到2004年的7年的扩大内需政策下,投资需求和出口需求增长都十分强劲,但消费需求一直不温不火,基本处于稳中偏淡的状况,2004年1-9月份全国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同比增长13%,扣除物价因素实际增长9.7%。而与同期的投资增长为27.7%、出口增长为35%以上相比,差距显著。需在借鉴国外经济学家对消费信用的理论和实践研究的基础上,立足于我国经济的现实,努力开拓新的思路和研究方法,充实、完善和发展我国消费信用理论体系,并使之能够指导和服务于实践,促进经济增长。 第二部分:信用理论的概述。对信用的概念、信用产生和发展的历史、作用和意义进行了论述。 明确指出:在建设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今天,发达和完善的信用关系对市场经济的安全运转起到重要的作用。信用是市场经济正常运行的基础和框架,是支持市场经济健康发展的战略资源。 成熟的市场经济总是在一定市场秩序下追求效率的。信用秩序对一切社会资源被充分利用从而使商品实现其最大限度增值起着至关重要的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