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探讨单侧输尿管梗阻(UUO)幼年大鼠肾间质纤维化形成过程中骨形态发生蛋白-7(BMP-7)蛋白的动态表达趋势及其与肾间质纤维化程度、转化生长因子-β1(TGF-β1)、α-平滑肌肌动蛋白(α-SMA)的相关关系,以明确BMP-7在其中的作用;并观察给与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剂(ACEI)和血管紧张素受体拮抗剂(ARB)干预的作用,为进一步干预治疗提供实验性理论依据。方法:采用单侧输尿管接扎的方法制备UUO模型。3-4周龄幼年Wistar雄性大鼠96只,随机分为3组:假手术组(对照组)32只、单侧输尿管结扎组(模型组)32只和苯那普利联合氯沙坦组(干预组)32只。干预组于单侧输尿管结扎术后每日给予苯那普利和氯沙坦各6mg/kg,研末溶于生理盐水1~2ml灌胃,其余两组每日给予等量生理盐水灌胃。各组分别于实验第3、7、14、28天取大鼠8只处死。HE及Masson染色观察肾组织的病理改变;用免疫组化半定量检测各组大鼠肾组织BMP-7、TGF-β1及α-SMA蛋白表达。相关分析了解肾小管间质中BMP-7与TGF-β1、α-SMA、肾间质纤维化程度的关系。结果:①常规病理:UUO术后3天即可见肾间质轻度水肿,远端小管扩张,小管间质内有散在炎细胞浸润,但小球结构正常;Masson染色见皮髓交界处出现轻微纤维化。随着实验的进展梗阻时间的延长,肾小管间质的病变逐渐加重,至第28天,肾组织表现为肾小管广泛扩张,萎缩,部分塌陷,空泡变性明显,大量炎症细胞浸润及细胞增殖;Masson染色见纤维化明显,而肾小球仍无明显病变。对照组各时间点未见肾脏有明显病理改变。各时间点干预组较模型组肾小管间质病理改变明显减轻,但仍重于对照组(P<0.05)。②随着梗阻时间延长,各时间点模型组大鼠肾脏BMP-7蛋白水平逐渐下降,而TGF-β1、α-SMA蛋白水平却进行性增高,各时间点干预组BMP-7蛋白水平较模型组显著增加(P<0.05);而TGF-β1、α-SMA蛋白水平较模型组明显减少(P<0.05)。③与对照组相比,模型组肾小管间质TGF-β1、α-SMA表达明显增高(P<0.05),而BMP-7表达显著减少(P<0.05)。与模型组相比,干预组肾小管间质TGF-β1、α-SMA表达显著减少(P<0.05),而BMP-7表达显著增多(P<0.05)。④BMP-7与TGF-β1、α-SMA、肾间质纤维化程度成负相关(r分别为-0.844、-0.787、-0.952,P均<0.01)。结论:①BMP-7蛋白表达减少和TGF-β1、α-SMA蛋白表达增多与肾小管间质纤维化发生密切相关。②BMP-7表达减少伴随着肾小管上皮细胞转分化出现,提示BMP-7可能具有维持小管上皮细胞表型作用。③苯那普利联合氯沙坦可能还部分通过下调TGF-β1、α-SMA蛋白的异常高表达,上调BMP-7蛋白的异常低表达,恢复细胞因子网络平衡,直接或间接负性调控肾小管上皮细胞-肌成纤维细胞转分化,阻止肾间质纤维化进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