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街头官僚理论是解释街头官僚自下而上政策执行路径的重要理论工具。它将研究视角聚焦于基层政策执行者这一行为主体,重点分析基层政策执行者尤其是一线政策执行人员在政策执行过程中的行为选择,包括街头官僚政策执行的角色定位、行为特征、行动逻辑以及对其行政自由裁量权的控制路径。街头官僚理论为研究公共政策执行中基层政策执行主体对政策执行成效的影响提供了一套清晰的理论解释框架。基层干部尤其是村组干部是我国基层精准扶贫政策执行到位的实际执行者。运用街头官僚理论审视后发现,村组干部在基层精准扶贫政策执行中因其拥有的行政自由裁量权而持有相当大的政策再制定空间,其双重角色定位、行为特征、行动逻辑都与街头官僚理论的解释逻辑与核心观点基本契合。本文试图以街头官僚理论为理论视角和基础,围绕基层精准扶贫政策执行过程中精准识别、产业项目、扶贫资金、措施到户、因村派人和精准脱贫六个方面的具体内容,对基层扶贫干部尤其是村组干部在基层精准扶贫政策执行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及其原因进行了科学分析和论证。研究发现,街头官僚理论视角下基层精准扶贫政策执行中存在精准识别“错评”的政策歪曲执行、扶贫项目“落地”的政策敷衍执行、扶贫资金“贪腐”的政策隐瞒执行、措施到户“设坎”的政策附加执行、因村派人“共谋”的政策迎合执行和精准脱贫“返贫”的政策攀比执行等问题。针对这些问题,本文以街头官僚理论为视角与依据,对出现这些问题的原因进行了较深入剖析,归纳为基层精准扶贫政策执行中街头官僚互动规则的断裂、街头官僚利益需求的逐利化、街头官僚综合素质偏低、街头官僚信息权力的垄断、街头官僚政策环境的复杂性以及街头官僚激励与监督机制的失效等。最后,在分析其成因的基础上探求街头官僚理论视角下基层精准扶贫政策执行的治理之道,得出以下建议:一是推进基层精准扶贫政策执行中街头官僚互动规则的耦合;二是促进基层精准扶贫政策执行中主客体间利益需求的均衡;三是提高基层精准扶贫政策执行中街头官僚的综合素质;四是加强对基层精准扶贫政策执行中街头官僚信息权力的控制;五是优化街头官僚在基层精准扶贫政策执行中的政策执行环境;六是完善基层精准扶贫政策执行中街头官僚的激励与监督机制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