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本研究对两个不同的病房环境中气载内毒素的含量及微生物气溶胶的组成和含量进行了测定;同时对气载内毒素的含量与气载革兰氏阴性菌含量及需氧菌总数之间的相关性进行了统计分析,并根据微生物气溶胶颗粒在Andersen-6级收集器不同层级上的分布情况,推测其对人健康构成威胁的程度;最后,通过对病房外走廊内气载内毒素及气载革兰氏阴性菌的测定,对病房环境中气载内毒素及气载革兰氏阴性菌的来源进行了推测性分析。本研究可分为三个部分:第一部分:病房内气载内毒素与微生物气溶胶的含量本实验采用Andersen-6级空气微生物样品收集器,以5﹪公绵羊血—琼脂基础培养基为采样介质辅以革兰氏染色和API细菌快速鉴定系统确定病房中的气载需氧菌和气载需氧革兰氏阴性菌浓度;采用AGI-30空气微生物样品收集器,以50ml无热源水为采样介质收集空气中的内毒素并通过LAL试验确定空气中内毒素含量。结果表明病房内空气中气载需氧菌含量介于603~758CFU/m~3之间;气载需氧革兰氏阴性菌含量介于15—46CFU/m~3之间;空气中内毒素含量介于33—267EU/m~3之间。另外对两个不同病房环境中气载内毒素含量与革兰氏阴性菌及需氧菌含量之间的数量关系进行了统计分析,结果表明气载内毒素含量与气载需氧革兰氏阴性活菌浓度之间在数值上存在弱的正相关( r1 =0.32;r2 =0.27);气载内毒素含量与气载需氧活菌浓度之间在数值上也存在弱的正相关( r1 =0.23;r2 =0.24)。但是,气载内毒素含量与气载需氧革兰氏阴性活菌或气载需氧活菌浓度之间的回归方程不显著。因此,以需氧革兰氏阴性活菌浓度或需氧活菌浓度来指示病房环境中气载内毒素的含量是不可靠的。第二部分:气载需氧革兰氏阴性活菌的组成、含量及空气动力学分析本实验主要对病房空气中的革兰氏阴性活菌的含量及组成进行了鉴定。首先通过革兰氏染色,初步分离革兰氏阴性菌;其次,革兰氏阴性菌通过O-F试验和氧化酶试验分成肠杆菌科类和非发酵类,分别用API-20和API-20NE进行鉴定。结果表明革兰氏阴性活菌的含量为2.18—4.88%,革兰氏阴性菌群主要包括肠杆菌、奈瑟氏菌、巴氏杆菌、假单胞菌,肠杆菌科细菌占多数,未检出专性厌氧革兰氏阴性菌。通过对需氧菌、革兰氏阴性菌在Andersen-6级空气微生物样品收集器上不同层级的分布情况统计分析表明约有52.6%的需氧菌、41.9%的革兰氏阴性菌分布在3—6层上,空气动力学直径在3—0.2微米,它们能进入人的气管、支气管,甚至细支气管,对病人的呼吸道构成严重危害。第三部分:病房内气载内毒素和需氧阴性菌来源的分析本实验对病房外走廊内需氧活菌总数、革兰氏阴性活菌含量及内毒素进行了测定,并且对病房内气载内毒素、革兰氏阴性活菌含量与走廊内的含量进行了统计分析。结果显示,走廊内气载内毒素的含量介于66—512EU/m~3之间,革兰氏阴性活菌含量介于32—63CFU/m~3之间,需氧活菌总数介于910.60—1270.49CFU/m~3之间,未检出专性厌氧革兰氏阴性菌。这表明病房外走廊环境是病房中内毒素和革兰氏阴性菌的重要来源。对两个病房内气载内毒素浓度和气载需氧革兰氏阴性菌浓度与病房外走廊中的对应浓度进行相关性和和回归分析。分析表明病房内气载内毒素浓度与病房外走廊中的气载内毒素浓度含量之间呈正相关(r1 =0.38;r2 =0.64);革兰氏阴性活菌浓度之间也呈正相关(r1 =0.41;r2 =0.72)。病房内气载内毒素和革兰氏阴性活菌浓度对走廊中气载内毒素和革兰氏阴性活菌浓度的回归方程显著,这表明病房外走廊环境是病房中内毒素和革兰氏阴性菌的重要来源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