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
台湾是中国不可分割的一部分,早日解决台湾问题,实现两岸统一是全体中华儿女的共同心愿。祖国统一问题不仅需要雄厚经济基础保障,强大军事实力威慑,更需要文化软实力统合。面对台湾岛内日趋复杂的统独分化,欲贯彻好“寄希望于台湾人民”的方针就要深入了解台湾民众的所思所愿,争取台湾民众在思想意识和价值观念上对祖国的认同,这样才能从内在灵魂上实现祖国统一大业。为此,我们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不仅仅要面向大陆民众,同时也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台湾是中国不可分割的一部分,早日解决台湾问题,实现两岸统一是全体中华儿女的共同心愿。祖国统一问题不仅需要雄厚经济基础保障,强大军事实力威慑,更需要文化软实力统合。面对台湾岛内日趋复杂的统独分化,欲贯彻好“寄希望于台湾人民”的方针就要深入了解台湾民众的所思所愿,争取台湾民众在思想意识和价值观念上对祖国的认同,这样才能从内在灵魂上实现祖国统一大业。为此,我们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不仅仅要面向大陆民众,同时也要面向港澳台同胞及海外侨胞,努力探寻构建大中华共同体的民族价值认同之路。
我们经过研究发现,台湾民众的两岸价值认同具有以下特点:一是台湾优越倾向,即在经验认同、理性认同、情感认同上都带有明显的“台湾特色”,并呈现出与祖国大陆相分离的趋势;二是台湾优先倾向,即“台湾认同”优先于中国认同,甚至将“台湾认同”与中国认同相对立;三是台湾崇洋倾向,即价值认同具有“空心”的特质,表现出“媚日亲美”的特点。这三大倾向也成为影响台湾民众两岸价值认同的主要障碍。深入分析台湾地区的历史与文化,不难发现台湾民众两岸价值认同障碍形成的原因:一方面,历史上百年分治与敌对政权为分离主义提供条件,国民党政权腐败造成了不良影响,政治本土化的过程为“台湾认同”塑造提供环境,渲染氛围。另一方面,学校教育形成台湾民众的“台湾认同”,一国两制的基本国策和中央对台的一系列优惠政策被曲解,以及台湾媒体的恶意抹黑与挑拨都为台湾民众的“中国认同”蒙上阴影。以上分析启示我们,要区分台湾岛内不同势力,有针对性地开展舆论宣传和意识形态播洒,努力融化阻碍台湾民众认同回归祖国的观念症结,打开台湾民众的灵魂之窗,促进两岸信息和文化交流。扩大和深化新时代两岸各领域的交流合作,增强两岸民众的价值认同,最大限度遏制分离趋势,逐步有效推进两岸命运共同体的构建。
其他文献
近年来,国内外思想领域的斗争日益严峻,一些西方敌对势力利用宗教加紧对我国进行意识形态渗透。特别是在新媒体技术飞速发展和广泛运用的背景下,宗教传播的速度、广度和深度大幅度提升,宗教的感染力、影响力和渗透力也不断增强,进而威胁着我国意识形态的安全。大学生作为我国网民的重要主体,由于缺乏较强的判断与辨别能力,部分学生出现了信仰缺失、价值观扭曲、理想信念模糊的问题,极易在网络中受到各种宗教思想的影响,成为
近年来,随着全球性生态危机的加剧,学界从思维方式入手对生态问题展开研究,并取得了喜人的成果。当前,在生态文明思想和实践不断推进的背景下,对生态思维进行研究有利于审视传统思维方式,构建人与自然的和谐关系;有利于反映时代问题,助力生态建设的有效推进;有助于化解生态危机,迎接生态文明时代的到来。 本文以新时代为研究起点,共分为六章:第一章,主要对研究背景、研究意义以及国内外研究状况做了整体性分析。第二
有史以来,人类从来没有停止过对美的追求,随着人类文明的不断进步,真善美逐渐成为我们的最高追求。进入新时代以来,在推进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建设,加强文化自觉、文化自信、文化自强的大背景下我们更加清楚地认识到,美育作为高校教育中的一部分,对大学生在人格的塑造、价值观的形成、创造力的实现中起着不可或缺的作用。青年大学生肩负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和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使命,其思想状况的好坏必然会影响国家
研究生“三助一辅”是指研究生在学期间,在学有余力的前提下,担任助研、助教、助管和学生辅导员工作,在工作中提高自身能力和素养。“三助一辅”工作兼具资助和育人功能,是我国为提高研究生综合素质、保障研究生培养质量而进行的有益探索和实践。但是,在实际工作中,不少高校还存在仅将“三助一辅”作为对高校科研、教学、管理工作人力资源的手段、将“三助一辅”作为助学助困渠道的倾向,忽视了“三助一辅”的德育功能。该研究
在市场经济飞速发展的今天,逐利已经成为经商的普遍追求目标,然而市场上各种经营乱象却是层出不穷,虽然有法律的约束,但是监管灰色地带的产生使得这些不当行为屡禁不止,作为在商业史上留下浓墨重彩一笔的明清儒商,历经多年屹立不倒,究其原因除了市场环境、社会状况这些客观条件外,明清儒商的义利观更值得我们深入研究。明清儒商义利观以儒家传统义利观为思想来源,同时又与其自身的商业实践相结合,事实证明,在当时的社会大
民为邦本,法为根基。从思想政治教育角度来看,弘扬和培育大学生的法治观念,既是增强当代大学生主流价值认同、促进其全面发展的应有之义,也是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建设、实现全面依法治国的重要手段。20世纪90年代末,随着互联网时代的崛起,人们的现实生活又添加了一层全新的虚拟化网络世界,带有交互性、开放性等特点的虚拟网络社会生活影响着大学生的知识学习、思想领悟与价值取向,给当代大学生法治观念培育带来前所
生态环境问题是当下制约我国经济社会平稳、健康、可持续发展的突出问题,党的十八大报告提出了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和生态文明建设“五位一体”的总体布局,将生态文明建设放在了突出地位。党的十九大报告进一步从人与自然是生命共同体的高度出发,明确我国要建设的现代化是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大力推进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成为当前社会和谐发展的迫切需求。生态价值观建设是中国特色社
青年代表着国家的发展前景和发展希望。青年教育是决定国家发展前途的重要因素与力量。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历程中,对于青年的教育和引导是中国共产党历代领导人关注的重点工作。进入新时代,习近平深刻把握国际国内新形势,立足于青年成长成才的基本特点,传承了马克思主义和中国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思想的精髓,形成了思想内涵丰富的的青年教育观。当今世界,意识形态较量远未结束,人才竞争又呈现出“白热化”的态势,加之国与国之
教育兴则国家兴,教育强则国家强。在全国教育大会上,习近平总书记明确提出立德树人是教育的根本任务,并围绕“培养什么样的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这一核心问题作出工作部署,为加快推进教育现代化、培育党和国家需要的人才提供了重要遵循。培养什么样的人,是教育的首要问题。我们教育的根本任务是培养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要完成好这一根本任务,立德树人便成为了历史必然,也是时代发展应有之义。马克思和恩格斯围绕
高度重视爱国主义教育工作一直是我国的政治优势和优良传统。改革开放以来,党和政府先后颁布了一系列关于爱国主义教育的文件、通知、公文、意见等,成为指导我国爱国主义教育的根本方针和行动指南。高校是开展爱国主义教育最重要的阵地之一,新时代背景下,高校爱国主义教育开展情况如何,爱国主义教育政策是否对高校爱国主义教育实践有指导和规范作用,是当前爱国主义教育研究中亟需了解和解决的问题。 本文以新时代爱国主义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