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深入了解青年乳腺癌患者在诊断期真实的心理体验;针对其焦虑、抑郁等情绪及不同的人格特征,整体的、深入的分析乳腺癌患者诊断期存在的心理问题。为青年乳腺癌患者诊断期的心理应对方式提供最佳方法;为临床护理人员对青年乳腺癌患者进行人性化护理和心理支持提供理论依据。为护理专业知识体系的发展带来新的观点。同时探讨青年乳腺癌患者在诊断期应激状态下对神经内分泌系统的影响。方法:本研究以质性研究中的现象学方法为指导。对12例青年乳腺癌患者(联合国世界卫生组织界定年龄提法44岁以下为青年人)术前一天和术后第五天进行深入访谈,将访谈的文字资料进行整理、分析、归纳主题。以量性研究为辅,对60例青年乳腺癌患者进行症状自评量表(SCL-90),生活事件量表(LES)等相关资料进行调查。在入院后第一天晨采取外周血2毫升,检测血中肾上腺素和去甲肾上腺素水平。结果:青年乳腺癌患者高中以下与大学以上文化程度患者的躯体化因子,无统计学差异(P>0.05),与抑郁、焦虑因子比较,具有明显的统计学差异(P<0.05);未婚、丧偶、离异的患者较已婚患者比较,差异有显著性(P<0.05);下岗、无业的患者较在职的患者抑郁与焦虑,差异具有显著性(P<0.05),与躯体化无明显差异(P>0.05);收入低的较收入高的患者抑郁、焦虑程度高,差异有显著性(P<0.05),与躯体化无统计学差异性(P>0.05);抑郁、焦虑与A型、B型、C型人格特征的影响存在相互效应(P<0.001;P=0.029),躯体化与三种人格特征无相互效应。青年乳腺癌患者诊断期AD和NE值与抑郁和焦虑呈显著正相关(P<0.05),与躯体化症状无相关性(P>0.05)。躯体化、抑郁、焦虑因子与负性生活刺激量呈显著正相关(P<0.05),与正性生活刺激量无相关性(P>0.05);生活事件总刺激量与躯体化因子无相关性(P>0.05),与抑郁、焦虑因子呈正相关(P<0.05)。采用质性访谈的方法收集资料归纳五个主题:自我概念的改变;强烈的不确定感;自我角色的转变;社会责任及适应能力的改变;缺乏早期检查的知识和技能。结论:青年乳腺癌患者文化程度低比文化程度高的患者明显的表现出抑郁和焦虑。未婚、离异、丧偶、无业、下岗、收入较低的青年乳腺癌患者存在较严重的抑郁和焦虑。抑郁、焦虑与A型、B型、C型人格特征的患者存在相互作用。经历负性生活事件的青年乳腺癌患者诊断期表现出较高的焦虑和抑郁。青年乳腺癌患者在诊断期抑郁和焦虑程度越高,其AD和NE值越高,免疫功能越低。青年乳腺癌患者在诊断期普遍存在不确定感并对乳腺自检和定期体检的知识和意识薄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