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多模态磁共振的帕金森氏病患者的影像遗传学研究

来源 :浙江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zhusanhuiit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研究背景帕金森氏病(Parkinson’s disease,PD)是最常见的神经系统退行性疾病之一。除典型的运动症状外,还伴发认知功能减退等非运动症状。目前的治疗方案主要以左旋多巴替代治疗为主,但在长期的药物治疗后,患者常出现运动并发症。研究发现PD发生认知功能减退、运动并发症等症状,可能受到众多微效的单核苷酸多态性(single nucleotide polymorphism,SNP)的影响。近来,影像遗传学(imaging genetics)已成为研究遗传变异作用机制的重要工具之一。本研究为探讨PD认知功能及运动并发症相关的风险基因SNP的遗传效应,拟采用影像遗传学分析方法,从多模态磁共振(magnetic resonance imaging,MRI)数据提取影像中间表型,分别进行单SNP位点和多基因风险评分(polygenic risk scores,PRS)等分析,探索基因型-大脑表型-临床表型的关联情况,研究SNPs如何通过影响大脑功能和结构,从而影响PD患者临床表现,揭示与早期PD相关的遗传及影像学基础,为探讨PD相关的认知功能、运动并发症等临床症状的发生机制提供新的思路。研究方法本研究招募PD患者45例,健康对照(healthy control,HC)39例,采集人口学信息,对所有受试者进行认知功能量表评估,并据此分别计算五个认知域的评分。采集PD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PD症状严重程度的量表评估。SNP分型采用时间飞行质谱技术进行。通过超高场7T磁共振仪,采集高分辨率的多模态MRI数据,包括静息态功能磁共振(resting state functional MRI,rsf MRI)、弥散张量成像(diffusion tensor imaging,DTI)及结构像磁共振(structural MRI,s MRI),分析并提取影像特征值,作为影像中间表型。随后,分别进行认知功能、运动并发症相关的SNPs与多模态MRI的影像遗传学分析。实验一:帕金森氏病认知相关SNPs与影像中间表型的关联研究筛选与PD认知功能相关的SNP位点。影像遗传分析时将年龄、性别、教育年限作为协变量。首先进行单SNP位点分析,探索其主效应及其与PD疾病状态的交互效应。其次,根据筛选的PD认知相关基因SNP位点计算PRS评分,并与影像中间表型进行相关性分析。针对影像统计分析结果中具有显著性的脑区,提取其影像特征的平均值,再与认知功能量表评分等进行相关性分析。实验二:帕金森氏病运动并发症相关SNPs与影像中间表型的关联研究将PD患者根据有无运动并发症进一步分成两组,筛选与PD运动并发症相关的SNP位点。影像遗传分析时将年龄、性别作为协变量。首先进行单SNP位点分析,探索基因型的主效应及其与PD疾病状态的交互效应。根据筛选的PD运动并发症相关的基因SNP位点计算PRS评分,并与影像中间表型进行相关性分析。针对影像统计分析结果中具有显著性的脑区,提取其影像特征的平均值,并与运动症状量表评分等进行相关性分析。研究结果实验一:帕金森氏病认知相关SNPs与影像中间表型的关联分析结果首先对单个SNP位点的剂量效应进行研究。对年龄、性别、教育年限进行控制后,我们发现COMT-rs4680的A等位基因与额叶、舌回、梭状回、枕叶的ALFF值相关。其与PD疾病状态的交互作用则表现在颞中回、颞下回的灰质体积上,且在携带了A等位基因的PD患者中颞中回、颞下回的灰质体积与PANDA评分、视空间能力评分呈正相关。携带SNCA-rs356181的A等位基因时,壳核、颞极等的ALFF值较低,嗅皮质、壳核、尾状核、额叶等的Re Ho值较高,且颞叶、梭状回等脑区的灰质体积也较高。同时,颞下回、梭状回的ALFF值还受到交互作用的影响。SNCA-rs894278位点能够改变额叶、角回、舌回、颞叶等的ALFF值。此外,该位点还与PD疾病状态存在交互作用,影响舌回、距状裂周围皮层等的f ALFF值,前放射冠的FA值。未携带C等位基因PD被试的距状裂周围皮层f ALFF值与视空间能力评分呈正相关,未携带C等位基因HC被试的前放射冠FA值与认知功能评分也呈正相关。类似结果也在SNCA-rs3910105的分析中被发现,该位点的独立作用及其与PD疾病状态的交互作用都可以改变额叶的脑功能活动。同时,交互作用还存在于胼胝体联合纤维处,且其FA值与认知功能评分呈正相关关系。此外,携带DRD3-rs6280的G等位基因时颞叶的ALFF值较低,而额叶、中央前回等的Re Ho值较高,且额叶、海马、海马旁回、颞叶、尾状核、壳核等的灰质体积也较高。其中,额叶的Re Ho值还受到交互作用的影响。我们计算了未加权的PRS评分(PRSunweighted)和加权的PRS评分(PRSweighted),整合了多个SNP的微效作用。我们在HC中发现PRSunweighted评分与为前额叶区域及前扣带回的ALFF值正相关,且这些脑区的ALFF值在PD组中与认知功能评分也呈现显著正相关。同时,HC组的PRSweighted评分与楔前叶的ALFF值呈负相关,且该值在PD组中与语言能力、视空间能力呈正相关。此外,PRSweighted评分与白质纤维束的FA值具有相关性,PD组的PRSweighted评分与上放射冠的FA值呈正相关,而HC组的评分与胼胝体、后放射冠的FA值负相关。实验二:帕金森氏病运动并发症相关SNPs与影像中间表型的分析结果进行单个SNP位点分析探索基因的剂量效应时,对年龄、性别进行控制,发现COMT-rs4680的A等位基因的主效应表现为携带A等位基因时辅助运动区的ALFF值较高,而小脑、梭状回等的ALFF值较低。该位点与PD疾病状态的交互作用则表现在小脑的ALFF值上。其中PD的A等位基因携带者的小脑ALFF值与MDS-UPDRS第II、III部分呈正相关。携带DRD3-rs6280的G等位基因时壳核、脑岛等的ALFF值较低,尾状核、脑岛、小脑等的灰质体积显著较高。而其与PD疾病状态的交互作用主要集中于辅助运动区的Re Ho值,以及脑岛的灰质体积上。此外,PD的G等位基因携带者的脑岛灰质体积还与药物剂量呈正相关,但未携带G等位基因的PD患者中未见这种相关情况。另一个基因位点EIF4EBP2-rs1043098,携带其C等位基因时辅助运动区、中央前回等的f ALFF值较高,而小脑的Re Ho值较低。PD患者的PRSunweighted和PRSweighted显著高于HC被试,但PD-MC组的PRS评分仅呈现高于无MC的PD组的趋势。MDS-UPDRS第IV部分评估PD患者运动并发症的严重程度,在全部患者中未发现与PRS评分显著相关,而在PD-MC患者中则为显著负相关。两个PRS评分模型得到了类似的结果,PD与HC被试的PRS评分都与小脑的ALFF值负相关。此外在HC被试中还发现,PRS评分分值越高,尾状核、壳核等基底节区核团的神经元活动越强。结论对若干PD认知相关的SNP位点进行剂量效应分析,发现这些位点不同程度影响到相关脑区的影像特征,包括额叶、颞叶、海马等在认知功能上起到关键作用的脑区。表明微效的SNP也可以通过影响脑功能结构,参与调节PD患者的认知功能的改变。同时,我们首次在PD的影像遗传学研究中引入PRS评分,综合考虑了多个SNPs位点对认知功能的累加效应,虽未发现PRS与认知评分的相关性,但这个评分的高低一定程度上影响了脑影像表型。同时,也发现了基因型-大脑表型-认知临床表型三者的关联情况在PD和HC中呈现不同的模式。同时,我们还以PD的运动并发症为临床问题的研究方向,先行筛选了相关基因,并针对这些基因位点进行影像遗传学研究。单SNP位点分析发现,纳入的3个SNP位点在一定程度上通过调节运动皮层、基底节区及小脑的的神经活动强度,参与PD运动症状和运动并发症的发展。同时,我们也首次在PD影像遗传学研究中引入了运动并发症相关的PRS评分,发现PD组的PRS评分显著高于HC组,且PD-MC患者的PRS与运动并发症严重程度负相关。在此基础上进一步与影像表型进行相关分析,发现该评分也与基底节区、小脑等的神经元活动强度存在明显相关性。本研究的创新性在于结合超高场7T多模态MRI影像、临床行为表征及关联基因,考察单个变异位点的剂量效应及多位点的累积效应,探索基因型-大脑表型-临床表型的关联情况,筛选早期PD相关的遗传及影像标志物,为个体化、精准化医学诊疗提供更多的信息。
其他文献
背景与目的:miR-184-U(突变型的miR-184,r.57c>u)在多种家族性遗传性眼病中被发现,但在这些眼部疾病中,miR-184-U的生物学功能和致病机制仍不清楚。既往的研究表明circRNA可以作为某些miRNA的海绵,但是目前尚无研究探讨miRNA或其突变体是否会影响circRNA的表达。因此,本研究通过使用化学合成的miR-184-U模拟体及miR-184-C(野生型的miR-18
目的目前迫切需要寻找确定治疗骨肉瘤的新分子靶标。环状RNA是一类内源性RNA,广泛存在于哺乳动物细胞中,并在调节基因表达中发挥关键作用,但在骨肉瘤中,环状RNA的潜在分子机制仍知之甚少。在这里,我们评估了骨肉瘤中环状RNA circFAT1的在骨肉瘤发生发展中的功能及特性。方法首先体外实验明确circFAT1在骨肉瘤中环状RNA的特性,评估circFAT1/miR-375/YAP1对人骨肉瘤细胞生
本论文分为两个部分,分别研究了基于聚己内酯明胶纳米纤维的化疗光热治疗协同肿瘤治疗平台和基于聚己内酯明胶纳米纤维的饥饿治疗化疗协同肿瘤治疗平台第一部分以纤维或水凝胶作为主要形式的局部药物传输系统,已成为有效治疗肿瘤的一种技术方式,但由于其治疗功能单一,导致疗效有限,在实践应用中受到挑战。本研究设计并合成了一种基于纳米纤维的多功能局部药物传输系统,可以通过小切口微创手术方式植入体内,发挥治疗肿瘤的作用
胰腺癌是我国乃至全世界范围内最为恶性和致命的癌症之一,死亡率与发病率之比接近1.0,5年生存率极低。胰腺癌往往起病隐匿,缺乏早期症状,多数病例诊断之时已经是中晚期,没有手术治疗指征。药物治疗是胰腺癌患者治疗的重要选择。目前,由奥沙利铂、伊立替康、氟尿嘧啶和亚叶酸钙组成的联合用药方案FOLFIRINOX是晚期胰腺癌药物治疗的一线化疗方案。研究表明,接受吉西他滨单药治疗的胰腺癌患者中位生存时间只有6.
骨肉瘤是一种最常见的骨原发恶性肿瘤,其恶性程度较高,常见于儿童和青少年,其次为老年人(双峰现象),容易发生转移,最常见部位为肺部,而肺转移往往是骨肉瘤治疗失败的主要原因,其5年总生存率不足20%。目前,骨肉瘤肺转移的机制尚不清楚,而免疫疗法等新颖治疗方式仍然存在一定挑战。越来越多的肿瘤免疫学研究聚焦于趋化因子。一方面,趋化因子可以激活和增强各类免疫细胞发生迁移,另外一方面,趋化因子可增强肿瘤细胞增
研究目的胃癌是全球最常见的恶性肿瘤之一,2018年统计确诊的胃癌新发病例就超过100万例。在中国胃癌的发病率和死亡率均高居恶性肿瘤的第2位。胃癌发病隐匿,不易早期发现,预后极差。抑癌基因的表观遗传异常是胃癌发生的重要机制之一,尤以DNA甲基化最为普遍。DNA甲基化修饰是导致抑癌基因失活的主要原因之一。筛选出因表观遗传改变而失活的抑癌基因,明确其作用机理,将有助于了解胃癌发生发展,为将来的临床诊治研
在精准医疗时代大背景下,疾病风险预测已成为疾病预防和诊断领域研究的热点,对人类的健康具有革命性的意义。基于疾病易感遗传标记开发疾病风险预测模型是目前最可能实现的一种策略。同时,癌症精准医疗已经走在了精准医疗时代的最前列,癌症个体化治疗已经成为公认趋势。随着大量的癌症易感遗传位点以及靶向用药位点不断被发现,可靠的癌症易感基因及遗传变异位点数据库已经成为了癌症精准医疗的关键。因此,基于上述背景,我们利
【研究背景与实验目的】肝细胞癌(hepatocellular carcinoma,HCC)是全球性的健康问题,具有发病率高,死亡率高的特征,严重威胁人类的健康。孤立的小肝癌通常首选外科手术治疗,五年存活率可达50%以上。但肝癌发病隐匿,患者确诊时一般已达中晚期,仅有部分患者有机会接受肝移植,仍有许多患者需要接受传统化疗或近年新兴的基因治疗、靶向药物治疗和免疫治疗。众所周知,传统化疗药物的选择性低,
核糖核苷酸还原酶(RNR)是生物界唯一能催化4种核糖核苷酸(NDPs或NTPs,N=A,G,C或U)还原生成相应脱氧核糖核苷酸(d NDPs或d NTPs,N=A,G,C或U)的酶,广泛存在于各物种中。RNR为DNA的正常合成和损伤修复提供原材料,与细胞增殖密切相关,因此RNR可作为抗肿瘤、抗细菌和抗病毒等的靶点之一。我们仍对RNR酶催化机制、构象变化、全酶结构等了解得不够彻底,临床上使用的RNR
背景:子宫内膜的可容受性是胚胎植入成功的先决条件,胚胎植入失败的首要原因便是子宫内膜容受性差。MicroRNAs(miRNA/miR)通过转录后修饰的表观遗传调节方式对子宫内膜容受性和胚胎植入发挥重要作用。然而,关于MicroRNAs的作用机制我们知之甚少。在本篇研究中,我们着力于miR-183家族(miR-183-5p,miR-182-5p,and,miR-96-5p)在子宫内膜容受性及胚胎植入
学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