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机固废热解生物炭的制备及其去除水体有机污染物机理研究

来源 :湖南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Jeanneyli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有机固体废物的热解处置是一项双赢策略。一方面可以实现其资源化处置,另一方面得到的生物炭可以作为环境功能材料,应对当前水体有机污染危机,实现以废治废。但是,不同原料和方法制备的生物炭对有机污染物的去除性能(包括吸附和催化)存在明显差异,但其微观结构与性能之间的关系尚不明确,无法有效地指导制备高效的生物炭功能材料。因此,本论文以不同有机固废为原料,辅以系列结构调控手段,制备了系列生物炭功能材料;并分别构建吸附和基于过硫酸盐的高级氧化体系,去除水体中氯酚类和抗生素类典型有机污染物;重点考察了功能生物炭的微观结构与其性能(吸附或催化)间的关系,深入探讨了污染物去除的机制机理。具体研究内容和结果如下:(1)以城市剩余污泥为原料,通过碱-酸联合改性,制备了系列多孔磁性污泥生物炭,并吸附去除水体中的盐酸四环素(TC)。相较于单独碱或酸改性,碱-酸联合改性可显著提升其孔隙数量、丰富表面官能团并降低二次污染风险。结构与性能关系表明,多孔污泥生物炭的比表面积(BET)与其吸附容量呈线性正相关。碱-酸联合改性的SNMS-800(202.5 m~2/g)对TC的吸附性能最优(286.91 mg/g),去除机理主要包括π-π相互作用和孔隙填充作用。此外,SNMS-800较好的吸附稳定性、良好的再生性能和磁性分离能力,表明其较好的应用潜力。本研究揭示了生物炭材料的孔隙数量与其吸附容量间的关系,为制备高效的生物炭吸附材料提供了基础。(2)以废弃虾壳为原料辅以酸改性,制备了多层级孔(兼具大孔、介孔和微孔)的虾壳生物炭(HPB),并吸附去除水体中多种有机污染物。实验表明,HPB对2,4-DCP(2,4-二氯苯酚)、TC和RHB(罗丹明B)展现出优异的吸附容量(Qm>300 mg/g)和快速吸附平衡能力(<10 min)。有机污染物的吸附去除方式取决于其是否带明显电荷。在单层吸附体系中,静电作用对吸附的贡献最大,是苯环结构位点贡献的5.13倍;而在多层吸附体系中,苯环结构位点对吸附的贡献能力最大。结构与性能关系表明,多层级孔是HPB实现快速吸附平衡的决定性因素,高石墨化程度有助于提升HPB的吸附容量。此外,HPB的“生物炭柱”、“生物炭包”及实际制药废水的处理表明其具有良好的应用潜力。本研究证明了生物炭的多层级孔结构与平衡速率间的关系,为生物炭吸附功能材料的进一步开发提供了科学指导。(3)以城市剩余污泥为原料,通过一步法合成磁性氮掺杂污泥生物炭(MS-生物炭),并用其活化过硫酸盐(PDS)降解水体中的TC。实验表明,MS-生物炭能有效活化PDS降解水体中的TC,且其催化效果优于典型的sp~2-杂化的碳材料(包括石墨粉、氧化石墨烯和多壁碳纳米管)。组分剥离实验表明,酸溶性组分是MS-400/600活化PDS最重要的催化贡献组分,主要促进SO4·-的生成;而碳框架是MS-800催化性能的主要贡献者,主要促进·OH的生成。MS-生物炭中掺杂的Fe、氮和sp~2-C结构是活化PDS的三种重要催化位点。重复性实验、金属浸出检测和制药废水处理进一步证明了MS-生物炭/PDS体系的应用潜力。本研究不仅提出了一种资源化处置剩余污泥的方法,提供了一种从整体到部分逐步剥离的研究思路,还为揭示生物炭的微观结构与其催化性能间的关系提供了基础。(4)以废弃虾壳为原料,通过调节热解温度并辅以酸改性,制备了系列层级孔高石墨化的虾壳生物炭材料(PSS-生物炭),并用其活化PDS降解水体中的2,4-DCP。实验表明,热解温度对PSS-生物炭的结构影响极大。其中PSS-800催化性能最佳,对2,4-DCP的降解速率是PSS-400的29倍。多层级孔结构和碳构型是影响PSS-生物炭催化性能的两个关键因素。此外,温度能诱导碳构型的变化,进一步改变PSS-生物炭活化PDS的机理机制。其中,PSS-400/PDS体系诱导的是自由基路径,而PSS-800/PDS体系诱导的是一种非自由基路径(直接电子传递机制),且该非自由基激活路径具有较强的抗干扰能力,对于高盐水体和富有机物的污染水体修复具有应用优势。本研究进一步揭示了生物炭结构特征与其活化PDS效能之间的关系,还揭示了生物炭活化PDS的一种新机理。(5)以废弃虾壳为原料,并分别以4,4’-二羟基二苯砜为S源、三苯基膦为P源,进一步探讨了后源S掺杂、P掺杂对N,S-掺杂的虾壳生物炭(NSC-生物炭)微观结构的影响,并用其活化PDS降解水体中的2,4-DCP。结果表明,后源P掺杂可以诱导NSC-生物炭中的大孔呈有序走向、提升BET、丰富表面官能团、提升其石墨化程度,从而提升其活化PDS的效能;而过多的S掺杂会降低NSC-生物炭的孔隙丰度、改变表面Zeta电势、降低吸附容量,从而降低其活化PDS的效能。系列表征表明,后源P掺杂可以增加NSC-生物炭的表面催化位点、提升其电子传导能力,诱导高效的电子传递机制(非自由基路径)。本研究阐明了后源S掺杂和P掺杂对N,S-掺杂的生物炭的结构及其活化PDS效能的影响,进一步揭示了生物炭结构与其催化性能之间的关系,为构建高效的生物炭/PDS氧化体系提供基础和理论指导。
其他文献
粮食是人们生存与发展的基础,保障粮食安全是维护国家稳定社会和谐的重要基石。2021年《政府工作报告》指出:“解决好吃饭问题始终是头等大事,我们一定要下力气也完全有能力保障好14亿人的粮食安全。”粮食价格是反映粮食市场状况的“晴雨表”,粮食价格变动关系着粮食生产和供给,影响着国家的粮食安全。当前,在新冠肺炎疫情冲击和美国新一轮刺激计划实施的影响下,全球通货膨胀加剧,粮食价格大涨,全球粮食危机逼近。在
班主任不仅要完成班级管理工作,让学生们的学习活动有序开展,而且也肩负着对学生进行素养教育的重任。其中,对学生进行有效的思想品德引导教育,既是一个素养教育活动,也是为班级管理奠基的工作。班级的德育工作开展得好,学生的精神面貌、行为作风就更倾向于积极一面,使管理工作变得轻松高效。对初中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有其特殊的情态,特别需要班主任认真分析、科学把握——当然也需要在工作中不断积
期刊
据联合国开发署统计,截止2015年,全球仍有10亿人口未能获得清洁、稳定的生活炊事燃料和电力能源供应。综合能源微网,作为微电网新兴的衍生形式,优化集成和多能互补多种分布式清洁能源,如风能、太阳能、生物质能等,成为满足特定用户、特定地区对能源供应的多样性、经济性、清洁性、安全性等不同需求的关键手段。面向这些特定地区构建综合能源微网,需要因地制宜实施传统能源与当地丰富的风能、太阳能、地热能、生物质能等
随着社会的快速发展、人类生活水平提高的同时,其健康问题也日益凸显。其中,恶性肿瘤已成为威胁人类生命健康的主要疾病之一,据2019年全国癌症研究报告显示,其死亡人数高达23.91%,且发病率逐年上升。因此,癌症等重大疾病的精准诊断与高效治疗极为迫切。发展能特异性识别疾病标志物的生物探针及扩充候选药物分子,对于疾病诊疗研究非常重要,而探针与药物分子的制备基础是基于分子识别及其相互作用。功能核酸是一类具
汽车车身主要由金属薄板件焊接构成,金属薄板件的焊接质量是车身制造质量的关键因素。车身焊接质量的主要指标包括金属件焊接后的尺寸精度与焊接强度。本文以车身金属薄板件的焊接质量优化为主要研究内容,运用大数据分析、数字化虚拟仿真、人工智能等技术,分析车身焊接质量相关的影响因素,并针对影响因素进行优化改善,同时建立相应的改善流程与方法,提升车身焊接质量的智能化控制水平。本文所开展及完成的主要工作及创新点如下
当前,在提倡创新驱动的全球大背景下,高端制造与信息技术持续融合,以主导企业为核心,连接供应网络的平台商业模式正在颠覆传统的创新方式。模块化创新平台由主导企业提供基本创新架构,各模块供应商在此基础上进行互补创新,通过精细分工和有效整合,实现深度合作和协同创新。要充分利用模块供应商的优势和资源,组织模块供应商进行更好地协同创新,主导企业必须与模块供应商建立并保持稳定协调的沟通和合作机制,即关系治理。平
氨作为一种重要的农业化肥原料,需求量持续增长。传统的Haber-Bosch合成氨方法存在高耗能、高成本及高污染等缺陷。而电催化技术可在常温常压条件下实现氨合成,有望成为工业化合成氨的替代工艺。研究者已发现众多材料有望成为高效的合成氨电催化剂。但是,电催化合成氨技术的工业应用仍然存在不少的困难与挑战。除了催化剂本身的反应活性较低以外,实验环境中的氨污染也导致一些催化性能的测试结果存在争议。因此,系统
对存在未知干扰的复杂体系中感兴趣的多个组分进行直接、快速、同时和准确定量分析是一个颇有挑战性的分析科学难题。随着高阶仪器的发展和化学计量学的深入研究,化学多维校正方法在解决这一难题中发挥着重要作用。目前,化学多维校正方法与高阶分析仪器相结合拥有独特的“二阶或高阶优势”,与传统的定量分析方法相比,化学多维校正能通过“数学分离”代替或增强“物理或化学分离”,无需昂贵的分离设备和繁琐的样本前处理步骤,在
随着科技的不断进步,电力机房自动化与智能化水平逐步提高,这也对电力机房的巡检工作提出了更高要求。传统巡检方法存在一些问题,如时间长、效率低、耗费人力物力等,极大地影响了巡检效果。文章主要研究5G技术在电力机房巡检中的具体应用,介绍了“5G+AR”和“5G+机器人”两种智能巡检技术。应用5G技术,依靠其延迟低、速率高、连接广等优势,可以实现电力机房的智能化巡检,进一步提升巡检效率,保证电力系统的安全
目前,以新能源汽车为代表的机械设备动力源正在从传统高排放、高污染的内燃机转变为环保、高效的新能源电池,同时,为了满足动力电池的动力性和续航能力,研制具有大容量、循环寿命长、倍率性能好的新能源电池成为行业发展的研究焦点。目前应用较为广泛的是节能环保、具有较高能量密度以及较长循环寿命的锂离子电池。但是,锂资源的稀缺和分布不均限制了其进一步的应用。与此同时,钾离子电池因其成本低、储量丰富、标准电极电位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