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中国的西南位于亚洲大陆南部,是连接亚洲大陆腹地与印巴次大陆及中南半岛的枢纽。它同时具有中国由北至南三种主要的地理空间类型,是中国三大文化板块延伸、接触、碰撞、交融的地区。文中对于西南地域文化的格局进行剖析,其中包括了文化边界、地理空间差异、民族种类构成、信仰以及文化交流廊道等。 根据不同的地理空间、气候特征、生产生活方式、文化发展等综合因素将西南划分为以“巴蜀地区”为主的农耕文化、以“滇黔地区”为主的农耕—渔猎文化和以“川西滇西北高原”为主的农耕—游牧文化三种典型的文化区域,进而进一步研究各文化区域中的建筑文化发展。 通过大量实地调研与文献梳理,指出“邛笼”、“干栏”、“合院”是西南地域内对应的三种主要建筑物种。文中探讨了它们的文化背景、构成特征、亚种差异及形成缘由等,更从广域的视野审视其间的关联和互动。“邛笼”是川西、滇西北高原间以藏、羌、彝三个民族为主体的,因相近的民族源流、生活空间区域、生活生产方式而形成的相近的并具有强烈民族建筑特色的居住样式。“干栏”则是中国南方地区的一种“泛文化”建筑现象。文中对于“稻作与干栏”“分布与分类”“模式与特征”等进行了阐述,并对“黔东南与桂北地区的干栏聚居区”作了深入调研和总结。“合院”重在探讨其“空间设计”的数理关系。除了建筑现象自身研究外,文中还强调现象间的比较研究。用“文化生态学”的角度研究“建筑文化物种”的发生、发展、演变以及“物种”间的互动是论文遵循的基本原则。 为了更加清晰勾勒出西南地域建筑文化的轮廓,对具有独特特征的建筑类型和现象进行阐述和论述,通过对客观存在的“白描”和其背后发生机理探究,更深入了解西南地域文化的内质,其中包括了“聚落模式与特征”、“移民与会馆建筑”、“摩崖石刻与摩崖建筑”以及“山地与交通”等。 论文的第五章是关于“地域技术与西南地域建筑文化现代化”的探讨。通过对具有生态关怀的“文化观念”、“建筑技术诸模式”、以及不同气候条件下,埃及建筑师哈桑·法赛、印度建筑师查尔斯·柯里亚以及瑞典建筑师拉尔夫·厄斯金的设计研究回顾、借鉴,提倡传统建造技术的改造和提升。文中对于邛笼、干栏、合院“形式背后”适应气候的技术模式做了深层分析和提炼,同时从微观、中观和宏观层面论述了传统技术提升的可能性。 本文剖析了西南地域中存在的“文化类型”及其对应的地理空间范围,论证了“邛笼”“干栏”“合院”是西南地域建筑生态圈中的三大“建筑物 IB。J、人。/w卜,仆沦。种”,计闸还了其卞要特;(DA个问气候卜制约建筑的各上则川素。文*。刊J传统建筑适应气候的各叩厂术进灯总结归纳,通过国内外“传统建筑杖个现代化”研究成果的比较、析,提出在我国西部l发过程中必须认真思:“义化认同” 的问题,建I设汁必须从“地域性” 出发,通过对“技木恢式” 的审慎选择,实现建扯与地域的协调,促进中华建筑文化的“丰富1【多彩”、“和而不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