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长期以来,在自然科学实证观念的影响下,人们总是认为教师是教育活动的主体,学生是被动的客体。因此,我们通常在理论上把“教育”定义为:教育者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对受教育者施加影响,以改造受教育者,使其达到教育者预期目的的活动。这种对传统“教育”的定义,体现了体育教学中存在的强制性和划一性,从而会导致学生主体性丧失。学校成了学生个性消失的场所,“分数”成了学生单一的追求。这些都是缺乏人文关怀的外在表现。所以,赋予学生以主体地位,强调在体育教育中要将学生作为有情感、有个性、有自我追求的主体“人”,而不能将他们看作等同于物般的、被动的、消极的“客体”来看待,将发展的主动权还给学生,这为尊重学生的个性,发展学生的主体性奠定了理论基础。体育的主体是人,因此人是教育的出发点和最终归宿,人的自由与解放是教育本质的、必然的追求。所以我们应该明确,教育是人道的事业,教育实践活动要体现人道原则。我们应建构起多主体之间充满人文精神的关系,从而唤醒长期被单纯科学所压制的教育的精神,这些正是新世纪学校体育改革对人文社会科学呼唤的根本原因。教育的问题太复杂,它的改革和完善不仅非个人能力所能够达到,甚至不是一个国家和政府能够全部完成的。它是人类发展历史中的一个终生的课题。所以,我们应该认识到,接受教育不再是为了升学和达标,而是为了个人能力的充分发挥以及个人终身学习,为了社会的和谐发展。基于上述认识,形成了我的论文框架,主要研究的问题及其基本观点如下:一、对国内10所不同城市学校的教师和学生的体育观、课程观、学习观和对体育课程满意程度与期望程度五大方面进行调查,找出我国学校体育存在的物化现象。二、从社会本位论、教学目标、知识本位的课程观三个方面对学校体育物化现象进行分析,并从理论和实践两方面对人本位教育理念实施策略提出构想。三、在理论构建中主要对人本位教育理念的特征,实施原则和发展策略进行了探寻,提出关注学校体育的体育人文精神与体育科学精神,并且针对教育目标的多样性设计多元的教学目标,把潜在课程融入到教学当中。创造一种充满人文精神的、教学目标多元的、在过程中体验的、富有生活气息的师生互动的实践设想,从而为人本位教育理念的实施策略提供新的思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