沁水盆地南部石炭—二叠纪含煤岩系沉积体系研究

来源 :山东科技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gf5ete346v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沁水盆地南部石炭-二叠系含煤岩系具有较好的天然气勘探前景,且其山西组和太原组有效储层在很大程度上受到沉积相带的控制。本次研究以沉积学理论为指导,综合分析了地表露头、钻井、测井、试气成果等资料,对地层和砂体进行了精细划分与对比,确定了含煤岩系的沉积相类型,总结了沉积体系的纵向演化与平面展布规律。  研究区石炭-二叠系含煤岩系发育了障壁岛相、潟湖相、潮坪相、三角洲相等多种沉积相类型,形成了障壁岛-潟湖沉积体系、碳酸盐台地沉积体系和浅水三角洲沉积体系。自石炭纪至二叠纪该区呈现由海相到海陆过渡相沉积的演化过程。太原组发育障壁-潟湖和台地沉积,障壁岛砂体呈北东-南西向展布;由于海水的南撤,山西组发育一套浅水三角洲沉积体系,主要沉积类型为三角洲平原的分流河道、分流间湾以及三角洲前缘的河口砂坝,主河道近南北展布,体现了地势北高南低的特点。  石炭-二叠系储层以碎屑岩储层为主,孔渗性差,属于低孔低渗储层,储集砂体的展布受到沉积相制约。太原组的障壁岛相、山西组的分流河道相以及河口砂坝相形成了储集性能较好的砂体,是有利的储层分布层位,也是重要的勘探目的层位。此外,研究区砂岩经历了复杂的成岩作用,溶蚀作用和粘土矿物的重结晶作用会产生次生孔隙,提高了砂岩的储集性能。研究表明,太原组在郑庄-樊庄区块中部有一个北东-南西方向的有利储集相带,山西组有利区主要分布在中部和东南部。
其他文献
学位
近年来,随着绝对年代数据的不断增加,第四纪冰川作用的启动时间及演化特点日益明确,为探讨青藏高原边缘山地及中国东部地区冰川的形成机制提供了重要依据,同时,也为研究中国第四纪
花岗岩是大陆地壳的重要组成部分,记录了岩浆起源与演化过程中可能发生的深部地质事件,是认识造山过程与地壳演化的一个窗口,也是当前大陆动力学研究的重要内容之一。本文在总结
岩墙作为传输岩浆到地壳(形成岩床和浅部岩浆房),并贯穿地壳形成熔岩流的主要通道,其时空分布、几何形态和侵位机制等信息与岩浆活动,区域构造应力场和地壳演化等方面都具有密切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