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字人文视野下莫言与贾平凹小说语言风格对比分析

来源 :陕西师范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qy19871120wr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风格是文体的最高范畴和最高体现,也是一个作家的写作走向成熟的标志。长期以来学术界和文艺批评界对作家写作风格的研究主要是通过文本细读的方式展开,集中于纯理论层面的分析,或者感性的审美分析,缺乏用数据分析进行的量化研究。数字人文是近年来兴起的概念,也是一种用数字技术对人文现象进行研究的新兴研究方法,主要是通过计算的方式进行人文社科领域的分析。本文通过引入量化分析的手段,通过计算机程序对莫言与贾平凹的小说进行统计分析,试图更加客观地认识、比较两位作家的写作风格,更加直观地呈现两位作家在作品中体现出的风格差异。本文第一章选取了莫言和贾平凹各七部小说,通过数据清洗、分词及词性标注和人工检验的方式,建立了作品语料库。第二章通过对文本可读性、文本从众性、文本节奏度、文本破碎度进行分析。发现莫言作品阅读较为晦涩,文本可读性低,理解难度高;贾平凹作品阅读体验较好,文本可读性高,小说语言富有韵律感;贾平凹表现出对中国古典叙事传统的自觉追求,莫言则显示出对西方文学观念的接受与自觉改造;莫言的作品用词更加丰富,感情较为平稳、冷静、客观,表现出豪放的基调,贾平凹的表现出稳定的用词与曲折丰富的感情,风格较为婉约,且莫言的作品戏剧性更强,更容易被影视改编;莫言小说停顿较少,书面性更强,而贾平凹小说通过大量的断句,创造了一种口语化的叙事氛围。第三章分析了莫言和贾平凹作品中的词汇丰富性、高频词、虚词和标点符号,发现了莫言更为丰富的词汇使用和贾平凹使用古白话的叙述特点;通过高频词体现出了两位小说家共有的现实关怀与独有的写作特点,如莫言对亲情、人性的挖掘与贾平凹对意象的充分探索;在词类上发现莫言更喜欢通过大量的形容词描写环境、营造氛围,表现为对作品更深层次的介入,而贾平凹习惯运用动作来串联情节、推动故事发展;并通过秩和检验对比了莫言和贾平凹在才、不、都、非常、再、或许、就等25个虚词使用上存在较大差异,说明贾平凹的小说更贴近古白话的特点。在第四章,本文通过基于欧氏距离的标点符号聚类、基于皮尔逊相似度的词性聚类和基于虚词使用的k-means聚类,发现莫言与贾平凹小说中在虚词、标点符号和词性上都表现出了较大的不同,而两位作家自身的系列小说中又表现出了较为一致的风格,形成了独特的创作习惯。通过基于情感词典的情感计算,对莫言的《丰乳肥臀》和贾平凹的《山本》进行对比分析,发现莫言的叙事节奏更快更激烈,而贾平凹则通过情节安排,蓄积更加猛烈的情感高潮;在人物的塑造上,贾平凹对人物的偏向更加明显,而莫言对笔下人物的感情更为复杂。两种不同的叙事方式,带来了各自独特迥异的写作风格,进而构成了读者各有特色的阅读体验。最后,本文通过对数字人文方法在莫言和贾平凹作品比较过程的总结,反思了数字人文方法应用的前景与困境所在。
其他文献
随着移动互联网越来越深刻地改变人们的日常生活,信息焦虑也成为了一个不可避免的问题之一。针对在社交媒体使用过程中出现的信息焦虑现象,本研究通过文献分析、问卷调查和访谈法,结合认知负荷理论、使用与满足理论和媒介依赖理论,对以微信为代表的移动社交媒体使用和信息焦虑之间的关系做了讨论,旨在了解微信等移动社交媒体使用与信息焦虑之间的关系,为高校学生合理使用移动社交媒体提供可借鉴建议。研究发现,高校学生中大部
路遥是国内知名作家,他的长篇小说《平凡的世界》、中篇小说《人生》等作品以青年人的奋斗为主线,展现了改革时期我国城乡生活以及人们精神追求的巨大变化,引起了无数青年人的共鸣。他创作出的小说呈现出了“青春叙事”的鲜明特征,这里的“青春”并不仅仅是指人生中的一段时光,也是一种年轻心态和追求,展现出催人向上的精神姿态。本文主要从叙事学的角度,对文本作品进行深入分析,探讨路遥小说所展现的“青春叙事”特征。文章
基于市场交易安全、公司经营管理清晰、商事外观信赖与有限责任公司人合性的要求,公司法从未承认实际出资人的法律地位,隐名出资协议的法律性质及其效力。直至公司法司法解释三第24条回应隐名出资协议效力认定、股东资格确认及投资权属等问题,原则上承认内容合法的隐名出资协议效力,股权归属于名义股东,实际出资人经司法确认是否具有股东资格及享有投资权益。但仍未明确隐名出资协议的法律性质及不同效力隐名出资协议的法律后
2013年新修订的《刑事诉讼法》规定了未成年人刑事案件特别诉讼程序,并建立了未成年人犯罪附条件不起诉制度。该制度的设立可以更好的教育和矫正涉嫌犯罪的未成年人,并为他们提供一个改过自新的机会。然而在司法实践中,由于案多人少、专业性不足等问题,检察机关无法很好地完成附条件不起诉期间的考察帮教工作。为解决这一问题,不少地区的检察院尝试和社会工作机构合作,由专业社工对涉罪未成年人进行帮教。社会工作介入少年
当今时代背景下,高校人才培养工作出现了新的局面,也面临着新的挑战。高校辅导员是很特殊的岗位,扮演着“稳住大后方”的重要角色,其直接与学生打交道,是教学工作与学生工作的衔接者。单纯采用思想政治教育的方法已经远远不够能解决学生工作中可能出现的一系列问题。社会工作是一门应用型学科,存在着其自身独有的优点,它的理念与方法都和辅导员日常工作实践有着较多的契合之处,辅导员群体对社会工作的理念和工作方法认可程度
新中国成立后,中国共产党对从旧社会而来的知识分子进行了一段时期的社会主义思想改造,在这一改造过程中,收获成效有之,表现不足亦有之,经过改造,整个知识分子队伍出现了大的变化。为协调解决发展需求与人才供给不足之间的矛盾,总结过去在知识分子工作中存在的问题,制定社会主义建设时期的人才发展政策,1956年初,中共中央组织召开了知识分子问题会议。通过对新中国成立后知识分子的发展情况的全面广泛调研,周恩来首次
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得者约瑟夫·斯蒂格利茨曾预测:“中国的城市化和美国主导的新技术革命将会是影响人类21世纪的两大事件”。预言已渐实现,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城镇化迅速发展,已经深深影响着世界经济版图。城镇化是我国现代化进程中的重大历史任务,研究城镇化率对于把握我国城镇化发展趋势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但是基于不同统计口径的城镇化率存在差异,即常住人口城镇化率和户籍人口城镇化率之间存在差异,且户籍人口城镇化发
少年强则国强,少年智则国智。有关青少年的成长问题始终受到人们的关注。习近平总书记曾在报告中强调,让青少年健康成长,是国家和民族的未来所系。然而“青少年叛逆”话题却一度成为家长们头痛的问题,尤其是近年来随着智能手机的普及和抖音、快手等低门槛视频社交平台的出现,“网络主播”、“土味视频”、“应援文化与偶像养成”等一系列青年新文化内容蜂拥涌入农村叛逆青少年的视线中,由于60后、70后的父母一代与00后子
科学传播成为时代发展进程中逐步凸显的热议话题。它向公众传播科学知识,从而塑造了公众的科学精神和科学素养。目前我国处于科学传播的公众理解科学阶段,此阶段假设公众对科学是具有一定理解性缺失的,他们缺失必须的科学知识、科学认知,缺失必要的科学素养与科学精神,因此,公众无法主动地接收科学。此时就需要科学共同体通过有效的方式对公众进行科学传播,以此使他们更好的理解科学。科技新闻是科学传播的主要渠道,由科学概